阅读本文伊始,先出一题:鲁迅先生所写的诗作中,最为著名的是哪一句?相信大多数读者会不暇思索地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其实还有两句,也是非常有名,这就是他在《题三义塔》一诗中的最后两句:"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这两句诗,比喻原先非常要好的两个人,因为一些矛盾而导致关系恶化,多年之后再次相逢,彼此一笑便可以将以往的恩怨一笔勾销。因于这两句诗有着这一特殊含义,故常被有着国土分割历史的国家,用来寄寓谋求河山一统的专用诗句。
但也有一些文人,将其用在有着冤隙的亲朋好友重新和好上面。今天就讲一个发生在三国时期的一则故事,并将题目定为"世冤一箭泯恩仇"。
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215年,但故事的源头,则始于公元194年。这一年,袁术遣派孙坚攻打江夏守将黄祖。黄祖乃为荆州刺史刘表的属下。黄祖是个性情中人,他收留了一个不满刘表、欲投他处、名叫甘宁的将领。甘宁出于回报黄祖,也就参于守护江夏之战。期间黄祖与孙坚有过数次拉据,一度处于胶着状态。如此到了这年冬季,孙坚在单骑追杀狼狈逃窜的黄祖过程中,被事先埋伏于山道两旁的黄祖部下乱箭射死。孙策承继父亲孙坚部分旧属后,离开袁术单打独斗,另创霸业。公元200年,孙策率军攻打夏口。孙策手下有员大将,姓凌名操,骁勇顽强,他在过关夺隘的战斗中,被甘宁一箭射中要害,当场阵亡。凌操有个儿子,名叫凌统,闻知父亲死于甘宁之手,凌统发誓:杀父之仇必报!
也是让凌统傻眼,时隔不久,黄祖猜忌甘宁并欲杀之,不想反被甘宁先予下手,灭了性命。走投无路的甘宁便奔孙权而来。孙权素知甘宁善战,见其来降,高兴非常。但孙权高兴了,凌统却郁闷了。为了实现誓言,凌统数次欲与甘宁拼命,孙权出于调和,相方设法分隔两人。但凌统始终耿耿于怀,常对亲随表示,非杀甘宁不可。
公元215年,孙权心血来潮,欲与曹操一决雌雄。曹操十分重视这次对决,亲率号称六十万的大军,布阵东吴军队前方。曹魏如此强势,一度让东吴不少将士有所胆寒,畏战情绪较浓。这个时候,甘宁向孙权提出,愿率骑兵三百,夜袭曹操大营,并夸下"决不损失一兵一马,得胜安全返回"的海口。孙权虽然半信半疑,但还是让甘宁去了。午夜,甘宁带着喝了壮胆酒的三百勇士,突入曹操大营。由于曹军自认强大,因此疏于防范,结果甘宁他们尤如猛虎下山、蛟龙入海,不仅杀死杀伤一大批曹军将士,而且把曹操吓了个不辨东西南北,仓惶逃离大营。牛刀小试,旗开得胜,甘宁即令三百勇士凯旋,果然不伤一兵一马。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甘宁百骑劫魏营"桥段。
甘宁此举,大为振奋东吴军队士气。孙权更是大喜过望,立即下令杀猪宰羊,置酒备礼犒劳三军。酒宴之上,甘宁春风满面,备极人臣之荣。凌统见孙权如此倚重甘宁,不动声色地对孙权说:"大王,席间无以为乐,看我舞剑助兴。"说罢拔剑,边舞边向甘宁靠近。"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甘宁当下明白凌统用意,也就立刻拔出佩刀,对孙权说声:"我当伴舞,乐上加乐。"
孙权一看这个阵势,知道两员心腹大将,是在演绎"大水冲进龙王庙"的把戏,故尔吆喝左右:即刻拿下甘宁、凌统。于是文臣武将们一哄而上,这个抱腿、那个搂腰,硬是把这两头"蛮牛"给按住了。
凌统感到委屈,大骂不已。毕竟是已故哥哥倚重的大将之子,孙权便去安慰凌统,请他大度一点。凌统听罢,扑在孙权怀里大哭一常
翌日,被甘宁吓个不轻的曹操,遣派名将张辽,前来东吴军营前面宣战。孙权怀顾众将,问道:"谁去应战?"话音未落,就有人高喊:"我去!"孙权循声望去,见是凌统。原来凌统见甘宁出尽风头,又奈何不了他,便想在战功上力压甘宁,以出心中那口冤气。
于是孙权就让凌统作为先锋出战,自己则在后面压阵。凌统到达交战区域,张辽就派一员偏将出阵,与凌统对阵。说句实在话,凭凌统的骁勇,对方绝无取胜可能,但那个曹魏偏将,是个会玩虚的主儿,他见一时胜不了凌统,就出邪招,诈败而逃。凌统不知是计,策马追去,曹魏偏将回身射来一箭,正中凌统坐骑。马儿受伤,骤然倒地,凌统被顺势抛到地上,那个曹魏偏将一声冷笑,拍马回驰,举枪就向正欲爬将起来的凌统刺去……
说时迟,那时快,千钓一发之际,只听"嗖"的一声弦响,吴军阵中飞出一箭,正中那个曹魏偏将面门,只见偏将一个倒栽跌落马下。两边士兵见状,呐喊着各自抢回己方战将。
凌统回到营中,即向孙权拜谢救命之恩。孙权说:"放箭救汝者,乃为甘宁也!"凌统听罢,感动得泪流满面,他对孙权说:"如若兴霸(甘宁字兴霸)不嫌弃于我,我想与他义结兄弟。"孙权大喜,当下张罗仪式。从此以后,凌统与甘宁相互配合,为东吴的崛起、壮大、鼎立,作出了不朽之功。
按照古时规则:子报父仇,天经地义。但在社稷面前,私仇又可归入忽略之列,这也就是"国仇家恨"一语,"国仇"放于"家恨"之前的原因。当数次欲将自己置于死地的凌统陷于危厄境地之时,甘宁不仅没有幸灾乐祸、见死不救,反而能在瞬间作出"顾大弃小"的决策,毅然发箭相救凌统,足见甘宁乃系真丈夫也!而凌统能够知恩图报,放弃"杀父之仇,此生必报"的誓言,也可足见他的胸襟之广。
窃以为,甘宁与凌统合演的这出"世冤一箭泯恩仇"的故事,从其情节而言,甚至胜过那个"将相和"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