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元盛豪横买买买(2 / 2)

张青书这次从书院回来,主要和家人商议是否进修的事,去布庄买布做新襕衫也是为了此事。</p>

据私塾先生说,有位曾中同进士的名师,三个月后要来冀州府游学,这位名师是他密友的同乡。</p>

如果私塾的学生能凑够三百两的束脩,他兴许能将大儒请到私塾讲学一个月。</p>

对于学子们来说,这是天大的机会。经名师教导一个月,不但考上秀才的机率高了,以后考举人都有机会。</p>

但每位学生要出三十两银子的束脩。</p>

这笔钱对于镇上的富户来说不算什么,是一笔不痛不痒的小钱,但对于张青书来说,这是一笔很大的钱。</p>

毕竟他目前上的私塾,一年的束脩也只要十两银子。</p>

普通农户,劳作一年也只能存上三四两银子。</p>

他家有四十亩地,在山后村都是富豪的存在,存银也不过六七十两。</p>

张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商讨这件事。</p>

“没什么好商量的,这钱必须出。不是有句古话嘛,听君一些话,胜读十年书。这是咱青书的机会!”张文很果断。</p>

“爹,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p>

张文打了一下自己的嘴,“看,这就是读书和不读书的区别,我青书优秀啊!”</p>

张青书两个哥哥没说不同意,他们听爹的。两个媳妇儿有点不乐意。</p>

小叔子每年束脩,笔墨纸砚,买书等等,一年花下来至少二十两银子。</p>

他不能为家里干活不说,还把家里的钱都花了,张家一年赚不少,但他们其他人都过的紧紧巴巴的,一年吃不上两顿肉,一块肉皮反复擦锅,过的比人家穷的还要节俭。</p>

更何况,他们的孩子也越来越大了,读书就别想了,就是以后娶媳妇嫁人都得准备彩礼和嫁妆呢。</p>

往年每年花二十两就算了,今年再花三十两,岂不是要花五十两,一家人苦干一年,勒紧裤腰带省钱,也就存个二十两。剩下的三十两,完全花存银。</p>

大媳妇刘春华等着二媳妇张燕开口,但二媳妇嘴紧得像河蚌。</p>

“爹,我不同意!过几年利群就要娶媳妇儿了。咱们一年才赚多少,一下花掉三十两,那是一下用掉咱们的存款,万一以后家里发生点什么事情,急用怎么办。”</p>

张利群是张青山和刘春华的大儿子,今年十二岁。</p>

二媳妇张燕点了点头,“爹,娘,我觉得大嫂说的有道理。”</p>

马桂芬大嘴一撇,“这里有你们两个说话的份儿嘛?青山青水,你们也不管管。”</p>

老大张青山瞪了自家媳妇一眼,“老爷们的事儿,老娘儿们别瞎掺和。”</p>

张文咳嗽了一声,“老大老二媳妇儿,你们要明白,青书考上秀才,咱家的地就可以免赋税。多少人得巴结咱,给咱送礼,把地挂在咱家名下。这还只是秀才。”</p>

“青书但凡出息了,不要说青山和青水,家里的几个小的沾多少光。到时候婚事随便挑!目光不要这么短浅,不要跟隔壁那一家子似的,眼皮子这么浅!”</p>

刘春华当然知道公公说的道理,关键秀才是这么好考的吗?</p>

每年涞源县才二十个名额,而往届的童生有好多呢,好几千名。</p>

童生和秀才之间是一个巨大的门槛。</p>

说人家隔壁眼皮子浅,隔壁人家赚到钱至少给家人吃了。</p>

那喷香的肉味,她小儿子都馋哭了。</p>

隔壁才不像她们,每天吭哧吭哧干活,像拉磨的驴子一样,却一点油星都吃不上。</p>

明明家里地多收入好,却每天活得像穷鬼。</p>

有点好吃的还得紧着小叔子张青书。</p>

(/40266/40266466/14861053.html)</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