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泰和黄子澄好不容易被免官,怎么又出来了啊!}</p>
{晦气玩意儿!}</p>
{朱允炆就这么信任齐泰和黄子澄啊。}</p>
{逆天了,这俩货还是跟建文锁死吧!}</p>
{让文臣去募兵勤王?我算是知道以后明朝的重文轻武和以文制武是怎么来的了!}</p>
{文臣又不会打仗!你以为谁都是王阳明和范仲淹啊!}</p>
{大明的文臣只会指手画脚,抢功劳倒是挺积极。}</p>
{我现在严重怀疑朱允炆跟齐泰、黄子澄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关系,就可着这俩人用呗!}</p>
永乐年间的朱棣,想想当初的齐泰和黄子澄,自己都笑了:“齐泰和黄子澄,也算是朕上位的功臣了啊,要是没有他们出谋划策,朕可能已经死在朱允炆这个小子手中了。”</p>
“至于方孝孺......”朱棣和他的朝臣们都沉默了。</p>
方孝孺这个人很有才学,只可惜过于愚忠迂腐,死都不肯为朱棣写诏书,还敢直接骂朱棣是燕贼,这也忒没有眼力见了。</p>
朱棣更是十分郁闷,看天幕的解说也能知道,朱允炆更依赖齐泰和黄子澄,他愿意重用方孝孺都换不来他的忠诚!</p>
洪武朝的文臣们委屈啊,他们哪敢去招惹武将啊!</p>
武将都是朱元璋打天下的老伙计了,他们算什么!</p>
还敢想着以文制武?不要命了?</p>
前面有个胡惟庸的例子搁那等着呢,谁还敢出幺蛾子!</p>
不过,文臣们也不争气的流出了羡慕的口水。</p>
唉,你说说这世道啊,他们这些有能力的,在严苛的陛下手下讨生活,齐泰和黄子澄两个败事有余的反而能受到皇帝的信任!</p>
同人不同命啊!</p>
大明后面的几个朝代,早就形成了以文制武的传统,不受看重的武将们对着那群清高的文人怒目而视。</p>
文臣们也不甘示弱,哼哼,反正现在以文制武是祖制,你就是说破了天,武将的地位也比不上他们文臣!</p>
什么?你说太祖和太宗根本没有以文制武?</p>
哼,那就让太祖和太宗亲自说废除以文制武,不然他们不认!</p>
【这一年,朱棣开始频繁的胜利,但是朝廷的军队多,朱棣手里的人根本不够,所以虽然得胜,但是燕军损失惨重,朱棣不得不退军休养,打下来的地盘,又被朝廷拿了回去,费力却没讨到什么好。】</p>
【这些战役为朱棣进攻南京增加了经验值,建文四年,朱棣再度挥师南下,短短数月间连克数城,兵锋直指扬州。】</p>
【朱允炆一看,这明显是自己这边要撑不住了啊,所以,慌了神的朱允炆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向燕王求和,并想要与朱棣分国而治。】</p>
{这就求和了?}</p>
{嗯,朱允炆看起来真的是没上过战场!}</p>
{朱元璋知道自己的这位好圣孙这么没骨气吗?}</p>
{朱允炆没带过兵,朱元璋估计只教了治国吧。}</p>
{楼上,我觉得这治国也没学到什么啊,朱元璋可不会这么教!}</p>
{朱允炆大部分好的政令比如什么减税之类的,都是针对南方的,北方穷的一批还啥都没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