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夫人看到哥哥病逝同样急得不行,当即准备回去看看。</p>
{网友二表示:历史上对王安石,绝大部分都是否认他变法的,难不成这些人都比不上后世人了解旧时代吗?郑侠画的流民图难道是假的?}</p>
宋至清的不少文人忍不住点头,就是说啊,他们比后世人更了解,评价应该更具参考价值才对。</p>
前朝的观众们吃着瓜,说实话,他们对这变法的内容其实并不了解,但看后世人的争论,想来也是很有争议的。</p>
刘晓希毫不犹豫点开这一楼的评论,还是这里有意思。</p>
【他的改革的确有问题,但初心是为了富国强兵,说来说去就是变法太超前了,而且他本人也太过急躁,忽略了现实问题】</p>
【历朝历代的读书人哪有不骂王安石的,触碰到那些大地主官僚们的利益,那些地主文人不刺杀他就不错了】</p>
【北宋的民怨一直不小,富弼在青州时,就安抚了几十万流民,说起来北宋那么多兵,还不是怕流民造反,就从流民中挑选体格健壮的加入军队,花点小钱养着】</p>
【宋到清的大部分人,尤其是文人,满脑子三纲五常,一个个都是站在地主阶级的剥削立场,指望他们有远见,旧帝国还能沦落到任人宰割?】</p>
......</p>
光幕下</p>
前朝的观众们笑得不行,后世人的毒舌他们早有了解。</p>
只是宋至清的文人们尴尬了,被点名的那批,又气又无奈,此时周围人打量好奇的眼神,叫他们很是不适,后世人的话真的是把他们贬低到了地上。</p>
老百姓们本来也不是谁都知道这个变法的,但他们觉得后世人说的也有道理,这些个文人说的话,确实不能都信,还得有自己的判断力,而后世人的观点也要辩证的看待。</p>
赵顼也在思考,结合这些讨论来看,其实他和王安石本人都存在一些问题,还有后世人提到的利益问题。</p>
“唉,改革之路阻碍重重,任重道远啊。”</p>
王安石还在奋笔疾书,这些内容他会反复琢磨的,至于有后人说他太顽固,他也会试着听取别的意见的。</p>
吴氏则是坐在另一张桌前,认认真真的给儿子闺女写信,一笔一划都蕴含着一个母亲对在异地子女的担忧。</p>
苏轼看着光幕先是惊讶、随后无奈,之后又是笑得开怀,他也会好好看这些的,王安石那家伙,想必会知道怎么做了。</p>
{网友三表示:老王这个人,从哪方面看都跟奸臣沾不上边,以他的才能躺平混日子不难吧。</p>
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历史文坛上的地位举足轻重,才学名气他也不缺,你说说他还有什么私利好追求的,是闲着没事干和那些利益阶级作对吗?</p>
真正有责任心的人,恰恰才能把锅背起来,瞧瞧那些指责他的…他如果学学司马光那些人,只要维护地主利益阶级就可以,大概千年来也不会受到争议了。}</p>
宋至清的不少人脸上都不太好看了,虽然后世人有自己的观点,但他们也有自己的观念,一时间,各地书院、街道、酒楼都有士大夫们在讨论。</p>
司马光脸黑漆漆的,后世人这话,说他毫无作为和庸才又有什么区别?那些同僚会怎么说他,官家又会怎么想?</p>
赵构感觉自己又被骂了,不过这次跟他被骂的人有点多,不得不说这心里还有点安慰,终于不是他一个人了。</p>
朱元璋心里憋闷,他也讨厌王安石变法这一套,那他现在岂不是也被骂了?</p>
王安石看着后世人的话摇摇头,他有自己的追求和想法,人生几十载,他不愿意就这样度过,只是这新法,他还要好好琢磨。</p>
刘晓希点开这一楼的评论,关于王安石的争议,上千年了一直都不少。</p>
【王安石的确有问题,他在地方做得很好,但是全国要推广就会成为那些官员鱼肉百姓的利器,廉洁自守的王安石天下可没有几个,贪官污吏却是到处都有,这才是变法最难的地方,需要靠这些贪官去推行政令】</p>
【历史上和士绅阶级作对的,口碑都不好,他们掌握了话语权,私货太多】</p>
【王安石改革是和地主阶级争利,获利的是百姓和国家,他本身作为地主阶级但超脱了地主阶级,有理想有抱负,只是背弃了豪强地主、损害了王公贵族的利益被骂死】</p>
【为了宋朝不被外族灭,想变法改变,要是国家强大他还变个屁,但这在一些人眼里却成了有点想法,但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p>
【皇帝他妈带头发对变法,因为侵犯了她娘家人的利益,我觉得这个变法想要成功,还是先养一批死士,然后到处杀贵族】</p>
【在一个腐朽社会敢于提出变法,已经很了不得了,宋神宗早期还是很听王安石的话的,但他年轻气盛太急了,还不等新法完全适应,部分就被撇弃,后期也是摇摆不定,加上他早死,太后掌权,保守派占据主导】</p>
......</p>
光幕下</p>
前朝的观众们听的很有意思,反正大家都知道,这到底是假小人还是真君子,到底是为了私心还是国家利益,人们都看得到。</p>
唐朝一年轻的官员眼神有些疲惫,“其实,各朝各代都不缺贪官污吏,还有不少人都是两耳不闻,只求自己在职期间平安度过,尤其是这变法涉及到的问题会更多。”</p>
卖肉的屠夫爽朗的笑了,“这不是说已经触碰到那些人的利益了吗,这王安石啊,我还是挺佩服他这种精神的,完完全全站在对立面改革。”</p>
砍柴的柴夫晃晃悠悠的走回家,“我们对这新法不清楚,至于这到底怎么样,大概也只有当时的老百姓们才知道了。”</p>
......</p>
高太后心里狂跳,她也要脸面啊,被后世人说为了娘家利益,这天下人都看得到的,以后谁还尊敬她这个太后?</p>
赵顼结合后世人的各种发言,心里也慢慢又坚定回来,这些内容他可都记录好了,每天拿出来看一遍,要是有人反对,他就拿出来念念。</p>
想清楚后,赵顼也不再犹豫,准备把王安石召回,好好商量,至于他妈和媳妇,哼。</p>
司马光等保守派的人,这些混迹官场的老油条都知道,这次官家肯定又会坚持变法了,而且决心只怕更坚定。</p>
苏轼背着手,朝堂只怕这下又要闹了。</p>
王安礼有些茫然,难不成他大哥真的对了?</p>
王雱心里舒畅了,想必他爹也要回京了,他得做好准备。</p>
蔡卞也是聪明人,看着妻子笑了,“娘子,岳父大人不久想必就能回来了。”</p>
“郎君说的是。”七夫人也由衷笑了,她本就聪慧,自然明白丈夫的话。</p>
王安石记录完毕停了下来,看着夫人笑了笑,“娘子,你无需写信了,我们大概要离开江宁了。”</p>
吴氏心里对丈夫没那么担心了,但现在改为担心儿子,“我还是先寄信给元泽,以免耽误了看病。”</p>
熙宁年间的老百姓们也有些茫然无措,他们结合后世人的话也能看懂,现在也是议论纷纷。</p>
卖麦芽糖的小摊贩忍不住低声吐槽,脸上愤愤的,“意思是这王安石竟然是好的吗,可是在我们老家,官府借此放高利贷,利息这么高,谁还的起,这群狗东西。”</p>
卖肉的屠夫冷笑了一声,“庄二,你小子没看见后世人说吗,这王安石是为官清廉,但不代表其他人也一样,他们会利用这些来捞钱啊,我家那边,不需要借钱的人家,都被逼着借钱。”</p>
卖包子的大娘忍不住‘啐’了一声,“这么多的贪官污吏,一个个丧良心的,尤其是这变法还损害了那些个老爷的利益,他们是巴不得没人给咱做主哩。”</p>
坐在田间歇息的老汉忍不住说道:“保甲法推广下来,隔壁村可是好几家把自己砍伤的...”</p>
小妇人坐在院子里做着针线活,边抬头看光幕,“如果真的变法对咱好,咱肯定愿意支持王相公,这亡国我这没忘记啊。”</p>
......</p>
(/77082/77082892/16290046.html)</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