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6章(1 / 2)

弘治皇帝点点头。</p>

“不错。”</p>

“朕登基后,整肃了几番。”</p>

“但僧人的数量,还是只增不减。”</p>

寺庙不用交税。</p>

挂靠在名下的田税、人头等,全部都不用交。</p>

更有些有经营头脑的大和尚,甚至能把寺庙经营成拥有当地最大产业的集团。</p>

他们大肆兼并土地,发展教众。</p>

随着佛教的发展,僧人也越来越多。</p>

除了极个别真心想要求佛的人外。</p>

其实寺庙中大部分人,都不是为了佛祖而去。</p>

这些僧人不事生产,一切都是靠香客的赠予和施舍。</p>

大明建立以来。</p>

除了第一任皇帝对和尚的态度差一点之外。</p>

后面的几任皇帝,虽然都尊道教为国教。</p>

但对佛教的态度都不差。</p>

因此佛教在大明,可以说是发展的一片欣欣向荣。</p>

在历朝历代中,就数明朝修建的寺庙最多。</p>

儒家也认可了佛教,正在与佛教和平共处。</p>

发展的好了,自然就想的更多。</p>

赵策道:“臣以为,这次的事情,正好是一个契机。”</p>

“契机?”</p>

弘治皇帝道:“详细说说。”</p>

赵策回道:“这些僧人中,假和尚的数量,并不在少数。”</p>

“僧人留在大明,无异于有其重要的意义。”</p>

“一方面,大明可以以此来制衡乌斯藏等地区的平稳和平。”</p>

“另一方面,佛教确实有利于朝廷管教百姓。”</p>

“但僧人人数过多,对于我们国朝来说,却不是一个好事。”</p>

“陛下问臣,要如何处理此次的事情。”</p>

“臣觉得,可以让今日论道失败的大师,带领肃清出来的假和尚们,戴罪立功。”</p>

“为我大明再立下传道之功。”</p>

弘治皇帝一时没反应过来。</p>

他满头雾水的看着赵策。</p>

“你方才说我大明如今僧人过多,却还要在肃清之后,要他们继续传道?”</p>

赵策解释说:“臣说的传道,并不是在我大明境内传道。”</p>

“如今大明商船对外贸易,正进行的如火如荼。”</p>

“建立中转补给站后,就必须要有管理的人。”</p>

“陛下何不考虑一番,让僧人们到当地去传道,为我大明日后的殖民作准备?”</p>

“此次,不就正好是一个契机,也是一个机会?”</p>

赵策的想法,其实也是从后世的书中学来的。</p>

那些番邦人,船上都会配备着修道士。</p>

每到一处地方,这些修道士就会四处传道。</p>

甚至直接利用宗教去管治殖民地,让这些被殖民者,心甘情愿的被奴役。</p>

这样的例子,只要翻开历史书,随处可见。</p>

佛教中有不好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