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1 / 2)

听到儿子的话,秀玉是既好笑又觉得不自在,面上却故作生气:“大人说话你一个小孩子家家的不许插嘴。”

“你娘说得对,再有下次,看我怎么收拾你。”

孟三魁瞪眼,但这对孟乔来说根本没多少威慑力,因为少年知道,在这个家里,不管是他爹还是他娘,

都舍不得真正斥责他,偶尔两人一脸严肃,对着他说两句厉害话,仅仅只是吓唬他罢了。

当然,他知道爹娘的真正用心,自不会任性乱来,给爹娘增添烦恼。

毕竟生活本就不易,如果他不学好,到处惹是生非,那就太不是东西,对不起爹娘在他身上的付出。

思绪翻转到这,孟乔“嘿嘿”笑了两声,说:“我刚什么都没说,我这就去睡觉。”

转身走向房门口,蓦地,孟乔又顿住脚,回过头,望向孟三魁:“爹,你不和我一起走吗?”

“我和你娘还有两句话说,你赶紧走你的。”

孟三魁摆摆手,将落在儿子身上的视线重新挪向妻子:“这几日让你受累了,可有觉得哪里不舒服?”

秀玉嗔眼孟三魁:“看你说的,我成天待在家里,能有多累?”

“没日没夜照顾……”

孟三魁看向炕上仍处于昏迷中的小姑娘,嘴里的话尚未说完,就被秀玉打断:“我知道你想说什么,

但事实上,我不过是给这孩子每天擦擦脸、擦擦手,喂她喝点米糊糊、红糖水,这真累不到我。”

原以为小姑娘昏迷不醒无法进食,不料,在她给其喂米糊糊时,虽说很难喂(小姑娘根本不张嘴),但勺子一旦塞到小姑娘嘴里,米糊糊、红糖水还是能喂进去的。

孟三魁两口子压低声音在说话,他们不知,其实他们说的话都有落在炕上看似处于昏迷中的女孩儿耳中,

准确些说,女孩儿意识清醒起码已有半个多小时,也就是说,在孟乔到这间屋之前,女孩儿就醒了过来。

只不过女孩儿在有意识那刻,搞不清楚自己眼下是个什么状况。

开车从公寓前往老宅为爷爷贺寿途中……她要是没记错的话,她最后的记忆是被一辆急速行驶的重型货卡迎面撞上……

尚未感觉到疼痛,她就失去了意识。

按照固有逻辑推断,等着他的必是车毁人亡,再要么……她这会应该躺在医院病床上,鼻尖萦绕的是消毒水味,

可直觉却告诉她……她没在车祸中一命呜呼,也没躺在医院,因为她躺着的地方不算柔软,泛着暖呼呼热气的地方,这让她第一时间想到了农家的土炕……

曾经她去过坐落在山脚的农家乐玩儿,因为是深秋时节,因为农家乐位居山脚,夜里风大,为免客人夜里睡觉受冷,老板有烧火炕,还别说,躺在上面还蛮舒服的。

现在,她就感觉自己躺在农家的火炕上,再结合她近半个小时听到的对话,一时间,令她很是费解。

山坡?

滚落?

救回家?

双手被绑、外露的肌肤被涂抹成暗黄?

身上的衣物内外存在区别?

牛车?

城里?

不可能出现在这大山里?

疑团一个接一个,他们说的是她吗?那她此时此刻又在哪?

明明遭遇的是车祸,且是严重车祸,试想想,一辆重型货卡骤然间疾速撞过来,丝毫没给她打方向盘的时间,在这样的状况下,她即便大难不死,也必身受重伤。

但她现如今除过额头和后脑上传来不同程度的痛感,身上和胳膊腿似乎并没有事。

不解,舒颖很不解……

没错,她叫舒颖,她确定她脑子好好的,却就是莫不清楚自己眼下究竟是怎么回事。

好吧,如果……如果根据她听到的那些信息,玄幻一点想,她……她难不成遇到了小说、电视电影中出现的穿越?

长睫微动,舒颖又动了动手,紧接着她有意发出些许响动,好叫说话的人知道她醒了过来。

是的,她决定醒过来,好知道她现下到底是个什么状况。

毕竟穿越、重生一类的事儿在她的认知中,只出现在网络小说和电视电影中,而她信奉科学,相信马列唯物主义,

因此,什么穿越、什么重生,纯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调味品,根本不可能存在。

那么,她就要醒过来,亲自搞清楚她所听到是个怎么回事。

“他爹,你快看,这孩子是不是要醒了?1

秀玉留意到被子里传出的动静,随之看到本处于昏迷中的女孩儿睫毛颤动,惊喜得立时做声。

也就在这时,舒颖睁开了眼睛,她嘴角动了动,发出低哑的嗓音:“水……”嗓子干涸,这会儿她急需要喝点水润润喉咙。

“他爹,你听到了吗?这孩子要喝水,快,快倒杯热水端过来,对了,往里边加两勺红糖。”

孟三魁一听到妻子吩咐,忙不迭行动。

“真好,小姑娘你终于醒了1

看着舒颖,秀玉神色温和,柔声说:“你这都昏迷三天了,我原本还想着你明早再醒不过来,就让我当家的借大队的牛车送你前往镇卫生院找大夫给仔细瞧瞧。”

见舒颖欲坐起身,秀玉立马搭把手帮忙扶起,并揽着舒颖靠在她肩膀上。

“我……我是谁,这……这里是哪儿?”

忍着头部传来的痛感,舒颖刚一坐起,就装作不经意地打量自己所处的环境,很快,她眼里染上迷茫。

这是一户农家吗?

她为何会出现在此地?为何她看到的一切如此有年代感?

“姑娘你这是在我家,我家住在孟家屯,咱们这地处东北大山里。”

秀玉如是说着,继而问:“姑娘你叫什么名字,家在哪?知道家里人的联系方式吗?你是我男人三天前从屯子外的一处山坡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