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研究星象干什么?”
“星象学,是历史文化研究的一部分啊。”张渊喃喃道“就像北斗啊……”
张渊说到这里,一个鲤鱼打挺跳了起来,死死地盯着天上的星星,骂道“我靠!”
赵宣同样坐直身子,问道“又怎么了?”
张渊没理会赵宣,而是跑到帐篷边,动手把帐篷的支撑杆拆了出来。
又把绳子从包里拿出来。
“老宋!”张渊一边动手,一边问道“还记得青针屿的纬度吗?”
“36度多少来着?”宋少锋想了想。
“记得36度就成。”
张渊很快便动手,把几根支撑杆,做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
用绳子把直角固定死,斜边则可以上下活动。
绑好之后,又从地上找了块大石头,绑在三角形的直角上。
赵宣就站在张渊旁边,看着张渊。
好奇地问道“这是干什么?”
“侧纬度。”张渊把手上的三角形递给赵宣,说道“固定住直角边,跟地面垂直!”
赵宣接过三角形,双手撑着两条直角边,让其中一条,与垂下的绳子在一条直线上。
张渊让赵宣旋转一下方向,把三角形正对着北面。
“捏紧了!”张渊弓起身子,顺着三角形的斜边,向上方看去,开始上下调整
斜边的角度。
调整了一会,才捏住斜边,把绳子拉紧。
张渊从赵宣手里接过三角形,放在地上,又去背包里翻出一个便携式的卷尺,还有手机。
先重新把手机开机,等待开机的时候,拿卷尺量了量三角形各边的长度。
调出计算器,算了几秒钟,张渊才哆哆嗦嗦地抬起头,朝望着他的几个人说道“北纬……十……十六度。”
“多少?”宋少锋快速问道“误差有多少?”
“十六度。”张渊咽了咽口水“误差不超过五度。”
宋少锋转过身,把两个搭好的帐篷全部拆开,把所有支撑杆收集起来,拿到张渊面前“再测一次!三角形大些!”
张渊同样惊诧于这个结果,点点头,搭了一个一人多高的三角形。
垂直的边,直接插在了地上,由林凌和赵宣两个人扶着。
张渊直接趴在了地上,顺着斜边开始测量。
等到调整好位置,宋少锋上前帮着张渊重新绑好三角形。
两分钟以后,张渊苦着脸抬起头“十七度。”
三角测量法,原理很简单,就是测量北极星与地平面的夹角,这个角度,就是当地的纬度。
赵宣也知道这个办法,只不过没有实际使用过。
听完张渊的话,同样哆哆嗦嗦地问道“这次的误差……有多少?”
“这么大的三角形。”张渊指指地上躺着的支撑杆,说道“两度以内吧。”
地球周长四万多公里,一度角,大概是一百多公里。
就算是北纬二十度,离着青针屿,也有十五六度的距离。
他们生生向南移动了,将近两千公里!
“经度呢?”宋少锋皱起了眉头,问道“经度能测不能。”
“看明天的太阳升起时间吧。”张渊摆弄了一下手机,说道“京城的日出时间,手机上还有记录。”
“走!去东边!”宋少锋立刻决定,收拾东西,去往海岛的东边,确定日出时间。
几人把东西收拾好,一人抓着一根火把,便朝东面走去。
海岛不大,几人在一个多小时以后,便来到了岛的东面。
倒是离水源的位置更近了一些。
搭好帐篷,安排了一下值夜的时间,几人便睡下了。
可是这突如其来的上千公里移动,让所有人都没睡好。
天还没亮,大家便纷纷起来,坐在地上,望着东边的海面出神。
林凌抬手看了一眼时间,说道“京城日出了。”
而他们所在的位置,还是一片漆黑。
也就是说,他们在京城的西面。
青针屿,可是在京城东边!
又过了五六分钟,天色才渐渐亮起来。
直到十多分钟以后,他们才在海面上,看见了橘红色的太阳。
谁也没什么心思欣赏壮观的海上日出景象,而是看着林凌。
只有林凌手上戴着一块机械表。
宋少锋的智能手表已经收了起来,而赵宣和张渊,则没有带手表的习惯。
林凌抬起手看了一眼时间“十四分钟。”
“四分钟一度,京城120度左右。”张渊叹气道“东经116度,北纬17度,我们在南海上。”
</p>
<crpt>;</cr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