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浮屠塔(2 / 2)

这才转头对旁边看着的几人说道:“够了,我去测测年代,你们清理一下吧,最好把土都收集起来。”

宋少镇指了指桌上早就准备好的工具,也不客气,转身出了房间。

剩下几人客串了一把考古学家的工作,拿着刷子铲子,一点点的把石头上的浮土剥离下来,收集到一个个塑料盒里,按位置编上号,再用喷壶把石头表面打湿,用抹布擦干净。

渐渐地,石头显露出真容来,一朵莲花出现在众人面前。虽然有些风化,但是连花瓣上的脉络都还能分辨出来。

重重叠叠的花瓣上方托着莲蓬,莲蓬和花瓣之间隐约有一道缝隙。莲蓬侧面均匀分布着三个杯盖大小的圆孔。

清理完了浮土,赵宣也不知道接下来干什么,只是站在一旁打量石头莲花。

倒是张渊跟张馆长叔侄两人在仔细观察莲花,不时拿卷尺量一量尺寸,在本子上记录一下。

“浮屠塔啊。”张馆长拍了拍石头莲花,感叹道。

“啥东西?”赵宣不懂。

“胜造七级浮屠知道吧?”张渊用一种鄙视的口气对赵宣说:“这东西就是那个‘七级浮屠’的浮屠。”

“这是塔?”赵宣看着地上半人高的莲花。

“看点书吧你!”张渊恨铁不成钢:“这是莲花座!”

“这是浮屠塔的底座。”张馆长倒是比较温和,跟赵宣解释:“一般来说,上方应该是一层层的塔型,四周雕刻佛像,如果是七层,那就是平时所说的‘七级浮屠’了。不过从形制来说,方形的比较多见,像这件这种圆形的,很少。”

“按比例来看,不是七层就是九层,如果被分拆了,不好找啊。”张馆长说完,重重叹了口气。

赵宣点点头表示了解,又问:“那这也没异常啊?”

张馆长摸了摸莲花和莲蓬之间的缝隙:“这里,有机关。估计是里面藏了什么东西。”

另外几人听见有机关,纷纷来了兴趣,围上来试图解开机关。但是摆弄来摆弄去,除了让圆形的莲蓬成功转起来以外,没有任何进展。

“土层里的有机物碳十四鉴定结果出来了。”宋少镇拿着几张A4纸,推门进来,说道:“大概在一千六百年前后。”

“跟我推测的差不多,应该是北魏时期。”张馆长点点头。

“在干什么呢?”宋少镇把手上的报告递给张馆长,看向围着石头莲花团团转的几人,问道。

“莲座里有机关,你也去试试?”张馆长翻看报告,头也不抬的说道。

“我来看看。”宋少镇也很感兴趣,也凑上去,绕着看了一圈,说道:“这不是很简单吗?”

“你来你来……”张渊双手示意,满脸的不服气。

“只是比较费事,你们要帮忙。”宋少镇量了量莲蓬周围圆孔的大小,又从旁边的架子上找出三根钢管来,插在洞里,试了试松紧。

继续说道:“你们帮忙抬一下。”

宋少镇指挥宋少锋、张渊、赵宣三人,抬着莲蓬忽左忽右,忽上忽下的转动,不时在纸上画着图。

过了好一会,三人真就这么把莲蓬从莲花底座上拆下来了。

“一个看不见的迷宫而已。”宋少镇挥了挥手上的稿纸。

赵宣接过稿纸,见上面弯弯曲曲的画着一个迷宫,再跟莲花底座上三指来宽,五六公分深的纹路比较一下,竟然丝毫不差。

宋少镇指挥几人把莲蓬翻过来,空心的莲蓬内部有三个凸起。

宋少镇指了指凸起的位置,解释道:“这个三个凸起卡在凹槽里,顺着凹槽从最低处走到最高处,就拿出来了,不过能把同一个迷宫一模一样的刻三遍,工艺不简单。”

说完,又沿着莲花底座上的花纹,从最底下一路顺着凹槽划到顶。

“不难吧?”宋少镇收回手,问张渊。

张渊撇了撇嘴:“瞎猫碰到死耗子。”

“呵呵。”宋少镇也不跟张渊争辩,指了指莲花中心的空缺:“看看里面有什么吧。”

张馆长挥退众人,亲自上阵。

张馆长看了看里面,找了把长镊子,小心翼翼的从里面夹出一些黑乎乎的碎屑,不知道是布还是纸,一一放到准备好的塑料盒子里,宋少镇在旁边帮忙编号。随后伸出手去,缓缓的从里面拿出一个类似花盆的瓷罐子来。

把罐子在桌子上放好,这才缓了口气,向众人解说道:“简单的防破拆装置,瓷罐紧紧顶在石头上,如果用暴力手段拆开,瓷罐很容易碎掉……”

“不对。”张馆长讲到一半,猛然顿住,死死地盯着眼前的瓷罐。

瓷罐大概跟普通花盆差不多大,宽口大肚,罐口有盖,被黄泥死死封住,通体青色,虽然有些偏黄,但看起来晶莹如玉,绝对是精品。

“青瓷……”张馆长喃喃自语。

“是越窑没错,怎么?”张渊在一旁不理解。

张馆长没理会张渊,只是自言自语:“虽然越窑青瓷三国之前就有,但是这个色泽和纯净度,至少要到隋以后才有!不对!至少要唐……”

也就是说,在一个北魏的浮屠塔里,放着唐朝的瓷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