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让!全都可以让!(1 / 2)

二月底的一天,颍川大营。

关羽赵云孙坚已经在此相持了半个多月,没有再发生大战,早就觉得麻木了。这天也是早早就歇息了,谁知到了半夜,忽然被麾下军官叫醒。

“将军快看,东边有火光!那地方应该是阳城方向吧?”

关赵孙纷纷起来,一时看不分明,又带着从骑小心翼翼顺着颍川搜索,走了十几里路,终于看清确实是远方的阳城着火了。

“我们前几日还在商议要不要迂回攻打阳城,阳城居然直接焚毁了?难道董卓军这是下定了决心彻底放弃河南尹?”孙坚第一个反应过来。

关羽面色凝重捋髯点头:“多半是如此了,胡轸、吕布驻军于此,不可能再有其他源头辗转运粮供给,之前我们所知的敌军军粮来源,完全依赖阳城。

阳城一旦焚毁,就意味着敌军已经把阳城最后的存粮吃光,或者是转运了。吕布不可能再在北岸久守。看来,桥瑁之死、韩馥之退,让董卓不用再跟我军争这口气了,他已经不怕示弱。”

孙坚倒是微微一愣,他打仗不太从后勤角度考虑这些问题,以至于一开始居然没往那方向想。

主要是因为孙坚进兵讨董以来,经过的都是人烟稠密富庶、粮秣充足的地区,所以他习惯了走到哪儿吃到哪儿,也觉得当地官员军民就地给他送吃的是天经地义的——

前几个敢不给孙坚供粮的,无论是荆州刺史王睿,还是南阳太守张咨,都被孙坚杀了。

不给粮,就杀了换一个肯给粮的,这是孙坚的后勤哲学。

不得不承认,在讨董大义方面,孙坚确实是英雄。但是在解决战利品、分赃、筹粮……等等一切跟钱粮有关的问题时,孙坚做事也是有点得罪人,而且手段比较急躁粗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事作风特点,哪怕是英雄也不能免俗,人无完人嘛。

理解了关羽的推测之后,孙坚便反问:“既如此,我军倒是应该立刻追击吕布咯?”

关羽想了想,劝道:“也不急于一时,至少等到明日天明,确认对面的营地是否真是空营。而且如若他们是有备而退,我们也追不到什么。

敌军只要退五十里就到轘辕关和缑氏县了。到时候敌军可以靠背后的缑氏县就食,我军却要离开颍川粮道,翻越嵩山的太室山与少室山之间的山谷运粮。

依我之见,还不如渡河,在阳城废墟留少量兵马监视敌军、堵住少室山谷,我军再往西另寻别路入雒,我看伊阙关便不错,有伊水可以运粮,稳扎稳打。”

关羽这么说,并不是他比孙坚知兵,毕竟连续打了那么多胜仗,关羽也是有点飘的,已经骄傲得觉得自己算是“当世名将”了。

他之所以持重,只是因为被刘备的“不可扰民害民”传统给感染了,所以习惯了打仗能自带粮草就自带粮草,不会优先考虑掠夺解决粮食问题。

当然收复了沦陷区后,沦陷区百姓该征税该纳粮还是得征,但那都是有制度有章法的,不是战时乱兵掠夺。

孙坚想了想:“为大义不拘小节,真要是能趁敌军后撤混乱的时机夺下轘辕关,那么缑氏县的百姓当然应该为天下大业稍稍牺牲一下。就让缑氏、偃师的残余百姓为光复洛阳贡献一下吧。”

关羽微微皱眉:“听说董卓已经迁走河南尹至少两百万人口,就算缑氏、偃师还有零星百姓存留,数量恐怕也就数千、上万。我们数万大军因粮于此,只怕得把这些百姓的最后一口口粮都刮干净不可,才能维持大军一个月征战所需。现在才二月,他们扛不到秋收就会全部饿死的!”

孙坚:“河南尹还有数十万人流散,早日从董贼手中夺回,他们就少受苦。能不饿死就尽量不饿死,但若是逼不得已,为了救几十万人而饿死缑氏、偃师一两万人,就当他们为大汉朝尽忠了。”

关羽摇摇头:“试试就试试吧,现在说这些也太早,我觉得吕布不会让人抢下轘辕关的,我自领兵西向、转入伊水,由新城征集船筏入伊阙。”

孙坚也不阻拦,关羽要是因此入雒阳晚了,也怪不了他。

而且另一方面,关羽的办法其实孙坚也复制不了,因为孙坚即使算上之前与华雄之战的缴获,也只能组建起一千骑兵,他的部队绕陆路沿着山区边缘迂回太远的话,太费时间了。

关羽则不同,他本就有赵云的三千骑兵,又有斩华雄时额外缴获的两千战马,关羽如果愿意,可以让五千人骑马迂回、留下三千步军缓缓而行,这机动性优势是他绕路的最大本钱。

两军各自做好准备,挨到次日天明,先小心翼翼渡过颍川抵达北岸,侦查了胡轸和吕布的弃营。

发现果然只是虚立旌旗,除了旌旗和木头之外其他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留下,显然是撤退了。

“快追!”孙坚立刻下令全军抢地盘。不过他还算长了个心眼,吩咐程普、韩当带着刚刚组建的一千骑兵前出搜索,以免在少室山和太室山之间的山险之处中了埋伏。

关羽看孙坚谨慎,也不多说,带着自己的人马沿着颍川南源西进绕路——颍川源头是分叉的,一股往北,深入少室山,一股往西,沿着少室山南麓。关羽和孙坚就是在这个河流分叉口分道扬镳的。

……

“这李文优想的计策也不靠谱啊,他当时远在数百里外的雒阳,如何能想到前线军情态势?这孙坚让程普、韩当先行搜索,如此谨慎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