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与空气斗智斗勇(1 / 2)

李素跟刘巴关门讨论,把租庸调法公示之前的细节磋商完毕,下一阶段自然就是听取蜀中群臣和民间士绅的意见了。

税制改革自古都是大事,不可能君主或者诸侯一言堂的。

如果是全国性的改制,搞个一年半载公示期缓冲一下,都是很正常的。比如后世唐德宗时候,宰相杨炎搞两税法,就公示了半年多,从779年五月份开始公示,780年正月才开始执行。

而考虑到刘备现在统治的只是益州,面积较小交通便利,地方上的意见反馈也比较快,公示期才能缩短到两三个月。

反正汉朝不像唐朝那样普遍一年两季收成,也不存在夏税秋税分开征的问题。

汉末都是秋收之后一刀切收到位,所以李素建议刘备宣布“初平四年七月初一正式实施新税法”,正好赶上今年的秋收。

现在才三月上旬,时间还足够。

三月初七这天,刘备亲自看了李素和刘巴的讨论结果,以及两人商谈时的“会议纪要”,也提前把鲁肃从汉中先暂时召回来,然后在三月初九闭门听取了鲁肃、荀攸、诸葛瑾等人的建议。

当然这里面主要还是听取鲁肃的意见,其他俩人只能算添头,未来的《租庸调法》上能署名的立法者,也就李素刘巴为主,鲁肃为辅。

因为诸葛瑾资历太浅,只是一介郡丞不了解全局情况,而荀攸虽然年长有智,却只擅长兵法战策,民政后勤非其所长。

最终,刘备在三月初十把新税制抄录百余份、加盖权摄汉中王的玺印,火漆封印后明发益州各郡县,让官员与名士上书言事,有反对的可以趁着这个最后的机会跳出来。

考虑到蜀地的交通困难、赶路花费较大,刘备还宣布可以给予言事之人“公车上书”的便利,官方提供车马舟船口粮盘缠——

也别觉得“公车上书”是近代变法才有的专利,其实这个词最早的出处,就是汉朝朝廷改制时、征辟贤良方正科名士谏言献策的故事。

……

公示敕令发出之后,李素还有些担心,觉得反对的声音或者既得利益阶层的上蹿下跳会汹涌而来——因为他前世看到的很多涉及古代改革的网络小说也都是这么写的嘛。

所以最初的那三五天,李素居然忐忑得有点睡不着觉。

类似于后世那种刚上架或者刚上大推荐位的网络小说写手,因为战争迷雾看不清首订数据、收藏增幅,每隔一两个时辰忍不住要醒来翻一翻手机看看后台。

李素虽然没有手机没有数据查询入口,但他有很多属吏仆婢,日常情况下以他的忙碌程度,每天起码有几十个访客或者书信的通报。

现在日常工作还要继续,来信公文依然不断,他就微微有点暂时神经衰弱,总是一听到有紧急公文,就下意识以为是反对派跳出来了,结果翻开一看也不是很紧急。

为这事儿,李素还难得发火,家法惩戒了两个没眼色帮访客递文书拜帖的婢女。

这样被折腾了三五天之后,李素才渐渐冷静下来,赶上鲁肃又要回南郑去处理北方事务,上门找他告别,李素就摆酒设舞乐招待,给鲁肃践行。

鲁肃也是辛苦人,这次来成都,前后住了也就十天,等于就是开个高层会议群策群力一下。开个会要往返一千多里地,还是山路,路上起码花掉半个月。若非变法是极为重大的事情,刘备也不想折腾他。

便宴上,鲁肃也看出了他的精神有些恍惚,豁达地劝道:“伯雅,你素来淡泊沉稳,区区变法,何至如此严阵以待。这才五六天,也就够信使北到绵竹、南到南安打个来回吧。江阳、僰道那些地方,更是才刚刚收到呢,哪有那么快反驳?

再说他们不用先地方上商议汇总的么?每个郡不该把各县的意见搜集起来一并上报?如果各说各的可就乱了套了。要我说,你现在就把这事儿丢开不去想它,放上半个月,再来回头看,集中一次看完。”

李素把玩着手头的翡翠酒杯,叹了口气,他知道鲁肃说的是对的,旁观者清了:

“还是子敬豁达,不过你跟我不一样,这事儿是我挑头的,我当然要上心。现在我也刻意不去多想,只是每天公文往还太多,每次看到新的公文,没打开之前就会猜测是不是关于新法的。”

“那就索性放开点,再吃喝玩乐不理政务半个月!这不是你最擅长的么?除非是大王亲自找的大事儿,否则其他下面人请你处断的政务,你都丢给公达和子瑜,就没那么多破事提醒你了。

你也好有个心理准备,凡是最后送到你这儿的都是迫在眉睫的大事。伯雅不是我说你,你这人有经天纬地之才,就是治内太乱。可能跟你孤身入蜀有关吧,对亲随、仆役、婢女管得太乱了,又一无兄弟长辈,二无妻族可用之人。换做别人,哪有做到朝廷四方将军,治内还如此混乱的。”鲁肃几乎是想都没想,就这么理所当然地劝道。

似乎他已经觉得李素吃喝玩乐不管事是常态,是天经地义的。

李素自己都听得有些懵逼:原来老子在你心里的印象那么不堪的吗?我只是泡澡喝茶多了点好吧!还是很勤奋干活的!

不过鲁肃后面半段说得确实对。谁让他是伪造身份的穿越者呢,一个本家亲戚都没有,偏偏老婆蔡琰也才刚要十九周岁,文艺范儿倒是很足,管理世俗事务却不太合格。偏偏蔡邕无子蔡琰没有兄弟,李素就是想任人唯亲弄两个小舅子管家族的外部事物也没处找。

除非李素重用豪奴,偏偏他又不想这么干,总觉得不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