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北伐在即(1 / 2)

在李素家大吃大喝了一顿,刘备等人差不多也把北伐要面对的敌军兵力算清楚了。

截止到明年年初,目前关中伪朝的账面兵力还有大约二十三万人,鲁肃的情报来源也比较靠谱,大数应该不会错。

这其中,从军五年以上的精锐老兵、跟董卓平过羌乱的,已经从董卓刚死时的四万多人,跌到了只剩两万多——

李傕郭汜在长安与吕布的火拼中,就损失了几千人。最大的一块损失,还是当初董越几乎大半个中郎将部在阳平关被包饺子。因为当时每个中郎将部基本上都有近万人的平羌老兵,董越损失了三四万,其中七八千都是平羌老兵,只有一小部分跟着张济贾诩跑了,后来被收编了。

再加上张济后来又跟韩遂打、郭汜跟韩遂马腾打,还有马超的华亭突围战,拢共损失加起来,关中军只剩两万多平羌老兵也很正常,重甲骑兵飞熊军也算在内,大约还有六千人。

剩下的二十一万人里,从军资历满三年、有跟关东讨董联军交手经历的,大约是九到十万——

192年初的时候,这部分人还有十五万,打完吕布时算还剩十四万,阳平关之战后十一万,最近又连续作战折损,剩十万,也算合理。

最后的十一万人,四万是韩遂马腾那儿刚抓的散兵游勇俘虏,质量比流寇高不到哪里去,七万是从军一年的新拉壮丁。

这些壮丁的战斗经历,也就仅限于跟韩遂马腾和法正的交战,此外再无任何实战见血练胆的机会。

而以西凉军如今的内斗和松弛,日常训练也不会怎么上心,基本上就是放羊状态,让士兵们自力更生,不肯刻苦训练的就在战场上自然选择死掉,活下来的肯定是愿意学习保命技巧的。

账目这么条分缕析地算明白,刘备心中总算对于“李傕郭汜的军队怎么越打越多越败越多”的问题有了点底,不至于怀疑人生觉得自己这几年励精图治种田整顿白干了。

虽然刘备的北伐兵力规模,完全跟当初与李素商量的时候差不多,受军粮供给制约,只能动用十万步军、两万骑兵,十二万人。

但只要够团结够精锐,十二万人在进攻战中压着二十三万打也不是不可能。

而且呼厨泉的那几千在武都郡沓中养马屯田的南匈奴骑兵,和马超新投奔来的那几千骑兵,还没算在原计划内。把呼厨泉和马超加上,再有一万多一点骑兵还是很轻松的,这样总骑兵规模能达到三万两千人左右。

北伐军的十万步兵训练计划,完成得也不错,总量并没有调整,但构成上与最初的规划稍微调节了一下——入川之初,李素跟刘备考虑到蜀地汉人百姓民风并不彪悍,所以决定汉蛮士兵五五开。

蛮兵悍勇,战斗力比南方农耕汉人百姓更凶顽,这是生活环境导致的。李素当然也知道要控制蛮兵的用量,以免将来国家都靠蛮族打仗,最后变成唐朝安史之乱前或者是罗马帝国后期雇佣兵盛行的状态。

所以当初这个五五开的规划,也是考虑到蜀地民风的特事特办,只要熬过了这道坎,北伐成功了,凉州乃至将来并州、燕赵之地的民风彪悍了,增加汉人募兵也是很轻松的。

而且蛮兵也有一个汉化过程,只要确保酋长头人们的子弟想继承位置都得读汉书识汉字、逐步文化归化,也没什么大问题。汉末的很多所谓蛮族,按21世纪的眼光看也都融入汉族了。

但最终实际执行时,李素发现租庸调法改革成功后,那二十万原本属于“失地农民”的工匠人家子弟,在改革中买到了破产奸商的抵押田地,对汉中王忠诚度极高。虽然技战术水平不咋滴,但士气暴涨,可以一用,所以扩招了一万人。把汉族步兵规模扩大到六万,蛮族步兵减少到四万。

这一万工人子弟,有七八千都是原本失地的织户家庭出身,体质差一些。只有两三千是矿工、猎户(汉末猎户往往兼职皮匠,会剥皮鞣皮)、烧窑匠户子弟,身体比较健壮。

四万蛮族步兵的构成,则是一万人的巴郡板楯蛮、一万人的昆明黑夷、一万人哀牢白夷,以及汶山青羌兵五千、越嶲叟兵五千。

被裁减掉的一万蛮兵编制,主要是略微挤压了叟兵和青羌兵的征发规模,另外排除了牂牁郡和武陵郡的五溪蛮参加北伐的规划。

一方面是因为五溪蛮在刘备平定牂牁、武陵的过程中表现比较恭顺,沙摩柯一家(现在的蛮王族长还是沙摩柯的爹)也让干啥干啥,积极立功,所以没必要抽调人马削弱。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荆南的平定比两年前预期的要快,刘备需要额外的适合山地丛林作战的热带兵源来守卫桂阳、零陵、苍梧等热带郡,所以把沙摩柯家族的人都抽去南方镇守,也算人尽其用。

最后,蛮兵的应用不但有数量上和种族构成上的制约,也存在地理环境和天时的制约,这些问题李素和荀攸等谋士也都在战前全面梳理规划过了:

五族蛮兵里面,对天时季节和作战地理环境适应性最好的是青羌兵和叟兵,因为他们生活的地区是后世的川藏边界。

这些士兵的心肺功能是所有族群中最好的,能适应高原雪山稀薄的空气,没有高原反应,也不怕冷,所以开春天气还比较寒冷的时节,第一波攻势就能用上他们。

板楯蛮属于第二梯队,山地战能力也非常不俗,悍勇凶顽更有甚之,但没青羌人那么抗寒,大约三月份的天气才能发挥全部战斗力——此前李素也有试过,提前实验性质地拨一批板楯蛮去北线冬季作战,然后果然气候不适应各种水土不服毛病偶有发生。

水土不服这种事情,任何人都是一视同仁的,寒温带的人去热带会发病,亚热带的人去寒温带一样会发病。

毫无疑问,昆明夷和哀牢夷们这个问题就更严重了。所以原本历史上诸葛亮动用“无当飞军”也得注意季节,否则根本发挥不出战斗力。

此次北伐,无当飞军只能在第二波攻势中发挥牵制,或者是走特别险要奇袭的偏师之路,正面的陈仓主战场应该是用不上了。

还有一支跟随昆明夷和哀牢夷一起作战的小规模秘密部队——也就是那一百头来自南中归降部落献出的战象,也是同样处理,要到夏季攻势时才能动用。

大象也是非常怕冷的动物,南方热带雨林的战象,只有夏季才能在关中平原活动。而且参战时间只有三个月,秋收之后又要马上赶回去。估计也就只能赶上最后攻打长安的大决战了。

……

十一月份最后剩下的日子里,刘备集团的高层几乎都在忙活最后的分兵战略规划,要不就是偶尔放松一下调整状态,别的行政性事务都交给了中层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照章办理,李素、荀攸都没什么心思去考虑。

李素这人,知道历史大方向,大局观不错,但具体军队调度指挥方面还真不算一流——

主要是受限于蜀道之艰难,十几万大军不可能堆在一条主攻的路线上进攻,那样所有的粮车粮船都堆在一起,根本前进不了。所以“集中优势兵力”这条一贯有效的原则,在出川北伐这个具体问题上,不能直接硬套。

那些难走的、无法担任主攻方向的道路的运力也不能浪费。都要具体评估、量入为出,当地能运多少、原产地产粮多少,就分多少兵吸引敌军注意、平摊削弱主攻方向上的敌军防守兵力。

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李素很快发现有些跟不上,或者容易疏忽,渐渐地就交给荀攸去查漏补缺,十一月下旬开始,随着鲁肃回到成都,就让鲁肃也参与到其中——鲁肃负责评审每条路的后勤运能和管理,荀攸则在鲁肃给出的后勤数据上斟酌损益,安排每条路的兵力。

荀攸这个蜀郡太守转正了一年,如今被刘备发现其在军略规划方面还挺有眼光,所以最近又临时调整,让荀攸担任参军的职务——也就是刘备这个主帅的参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