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第22章 大汉不能只有十五个州(1 / 2)

章武十年(205)十一月二十日。

会稽郡治山阴县内,从句章巡视归来的丞相李素,就得到了三韩与九州岛平定的消息。

李素当然是非常振奋,当天就决定在公爵府上大摆宴席,宴请扬州官员、丞相府幕僚,同庆大捷。

当时,李素本人因为刚刚从外地回来,正在享受天伦之乐,身边都是妾侍子女,这些人当然也都向他贺喜。

为首的,自然就是他侧室中地位最高的甄宓。此刻的甄宓还有些憔悴,不过看上去心情很是喜悦开朗,只是肉身虚弱,她发自内心地吹捧:

“恭喜夫君又为大汉绸缪了如此一桩大功,虽周公不及矣。”

李素一脸意气风发:“这次至少也把当初青、兖度田引起泰山贼再叛的削地,拿回来了。要是后续还能再扩大功勋,说不定能多拿一两个县——”

甄宓闻言,却不好接话,只是低头微笑,靠在夫君肩膀上。

还是一旁抱着孩子的另一个小妾周樱凑到近前打趣:“夫君从来不在意功名利禄,只想教化世人,怎么反而计较起封地了。”

李素接过儿子,无所谓地笑笑:“咱是不计较,但也不能太寒酸,毕竟是想好了将来要拆封会稽,可如今闽中之地,才侯官一县处于封下。

移民新设的漳、泉等地,那都是避嫌没有吞并,将来总不好让这小子沦落为县侯吧。”

原来,他手上这孩子,才四五个月大,正是他来封地会稽这两年里,甄宓又给他生的。

蔡琰留在老家陈留,为父亲最后尽孝,还带走了李素那个姓蔡的次子。所以章武九年、十年这两年,李素在会稽,大半的宠爱都分给了甄宓。

甄宓三年多前就给李素生下过第一个孩子,但是个女儿,所以李素至今只有蔡琰所生的两个嫡子,一个还改姓了。最近才算是刚刚补齐了继承公爵爵位所需的儿子数量。

如今甄宓也已经二十一周岁,嫁给他整整五年了。周樱她们几个更是有二十六七岁了,蔡琰则已年过三十。

甄宓是去年秋天、李素刚到会稽半年之后怀上的,今年夏末刚生。生下来后,李素又很贴心地陪甄宓调养身体,小半年没离开山阴,有些许公务也是在公爵府上处置,让幕僚上门汇报请示。

到孩子满了百日之后,确认没什么灾病,妻妾也恢复得很好,李素才恢复了到处视察的工作节奏。

这不,十月初他才去了一趟吴县、娄县、海盐、句章,乃至新设的舟山县,在外面走了一个半月,视察港口和船厂的建设工作。

毕竟倏忽之间,已经快两年了,李素筹备的南方开发计划,可不也已执行了两年。

规划中的舟山群岛灯塔群如今当然还没开建,毕竟海运需求还没饱和到那种程度,那些劳民伤财的奇观总能再拖延个五到十年才提上议程。

不过两年的时间,对于港口和造船厂的建设、当地商贸工业的发展,已经是足够发展出个雏形了。

毕竟这方面李素有丰富的种田经验,当初鲁肃在南海筹备造船事业,诸葛亮在光复雒阳后发展黄河下游的造船业,也都是两年就看到疗效、能凑出一支船队了。

现在,李素刚刚视察完,对种田的阶段性成果比较满意,发现南方种田的产出可以比较高效低成本地与北方中原沿海地区交流、互通有无。

结果这几天刚回来,就又得到了更多好消息。太史慈甘宁就如预期地取得了大胜,也算是让李素的种田有了更多用武之地。

继续大造海船,把三韩和扶桑的高价值密度物产运回中原,构建紧密的商贸合作体系,那么大汉对三韩和扶桑的控制就不会松弛,可以靠自身造血功能维持下去。

这里面的弯弯绕,李素的妻妾们当然不会想得太明白,她们也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无法脑补出来。

不过甄宓好歹知道,夫君真的很强很负责,自己为夫君生的第一个儿子才五个月,夫君已经在想着给儿子挣封地了,把闽中地区朝廷新设的县也纳入公爵领地,而这些将来都是她儿子的。

夫君年轻的时候明明不是这样的,难道真是上了年纪之后,会变得多多少少有点溺爱少子么。

这个念头一闪过甄宓的脑海,她就连忙暗自谴责了一下,怎么能想“上了年纪”这种形容词呢,夫君明明也才三十六岁啊(对外虚报的,肉身三十三)

而刚才她也正是因为想到了这一点,所以才不好意思点破李素变得“醉心利禄”,毕竟那有得了便宜卖乖的嫌疑。而儿子不是周樱的,所以周樱打打趣无所谓。

……

此后数日,李素大摆宴席,接受了扬州各地官员的庆贺。同时他自己也在琢磨,并且召集来幕僚商讨,该如何给刘备上表,为众将请功,

同时拿出一套对三韩地区乃至邪马台的后续统治方案,让刘备接受对当地的深入开发和治理,而不是仅仅以羁縻的形式松散统治。

当然,李素心里完全清楚,太史慈发出这份捷报的时候,濊貊夷和熊袭蛮子的一部分死硬部落,肯定还在抵抗,不归王化。太史慈干掉的,只是那些顶层的蛮王,后续还有得忙呢。

否则征服蛮夷之地也就太容易了,大汉的版图远不会只有如今这么点大。

相比之下,后世日韩之地,其实算是比较容易拓展进大汉统治圈的,至少比漠北草原要容易的多。

究其原因,古代没法统治日韩,只是航海技术不行,船太大。朝鲜半岛靠陆路运输跟中原联系,成本比辽东更高数倍。航海短板一解决,剩下的汉化不是问题。

毕竟日韩的生产方式、农作物、气候环境,跟中原农耕区是很近似的。

最多两代人,四十年,当地人就可以把自己当成汉人了,何况他们都还没有系统的文字,只有语言,也没有历史记载。汉人有文字有书籍尤其是有历史书,还不是汉人说了算。

如果把中原的失地贫农移民过去,那同化进程就只会更快,毕竟移过去的民族构成就是完全的汉人,很快能成为当地的主体人口。

不管眼下做得如何,至少开了一个好头,后续一切可期。

……

李素对于在有生之年彻底整合日韩、趁着他们形成自己的民族意识之前就扼杀,当然是有信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