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阳的话里话外好像有点不认可他写的,让许志诚感到有点失望,忍不住想把撕掉,再重新构思一篇新的,或者按照李向阳的建议,看过当代作家的后,再继续动笔写作。
“老大,别撕了,辛辛苦苦地写了这么多,我觉得怪可惜的。”
“你刚才不是觉得不好吗?”
“不是不好,而是”
“哪里需要改动的,你和我说说!”
许志诚急忙问道。
“你写的有点严肃,如果通俗点就好了,你想那些读者不仅仅是大学生和学者吧,而且很大一部分人都是普通人,甚至是一些初中生。”
说白一点,就是太脱离实际,理想化了。
“剧情不错,但是这里还要改一下,应该这样写”
“这一段,这样改的话”
“还有这里”
开始许志诚还听从了李向阳的建议,改了一些,但是最后他实在听不下去了,如果整篇都要改的话,这还是他的吗?
看李向阳说的振振有词,好像挺有道理的,但是细想起来,也有点不对。
最后,许志诚明白了,这不是农村人所说的抬杠吗?
“我不和你说了,先拿回去看看再说。”
“老大,不要走呀,我们还没有谈完哪!”
许志诚拿起文稿,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几天后,许志诚完成了文稿,这一次并没有让李向阳看,怕他对他的再杆一遍,有可能会打击到他写的信心了。
直接邮递出去,然后再慢慢地等待杂志社编辑的回复。
过完45周年国庆后,所有人的心思都开始放在学习上,即使李向阳也不例外,虽然他上辈子上过一次大学,但是这一世大学的生活方式和学习内容和他经历过的、学过的知识完全不一样,和其他同学一样,他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新生。
不要以为历史系的学生就是看看写写。
的确历史系教授也是要求多看看,多写写,但是看的都是那些大部头的书籍,除了那些正常的院校发的历史教材外,很多书籍都是用文言文写的,而且还都是繁体字。
看不懂?不认识?
没有办法,必须学会了再说。
也不要以为老师会像后世“百家讲坛”那样,绘声绘色地描述每一个历史故事,全部都是一板一眼地在课堂上板书,而且还布置了一大堆课外资料供你去。
北大历史系学习看似枯燥艰涩,但是李向阳慢慢喜欢上了这个专业,他把学习历史知识当作一种专业训练,不但要学习那些史学理论,还要通过辩证的眼光却追求历史的真相。
通过一段时间的历史学习,李向阳也并不是一无所获,起码能在购买古董上能看出一点实际的东西了,而不是凭着异能而乱买一通了。
同时地窖里的古董从夏商周开始,随着李向阳所学课程的进度逐渐过渡到春秋战国,然后又涉及到秦汉时期的文物。
即使是古代的容器,也是各式各样,种类繁多,而且还有不同的名称,开始都让李向阳感到十分的头疼。
就拿酒器来说,有爵、角、觚、觯、斝、尊、壶、卣、方彝、枓、勺、禁等之分,而且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的酒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