弭德超等人刚刚回府,处置他们的圣旨便下来了,一众文官面面相觑,不知道赵光义这是在打什么哑谜。
直到西夏战况被曝光,文官们这才知道,原来弭德超竟然兵败至此!
一时之间,大宋朝堂的风气为之一变,再也不复平时的安静祥和。
半个时辰内,参劾弭德超的奏折便像是雪花一般,纷纷飞到赵光义的案头,其中大部分人都请求将弭德超斩首示众。
这一类人里,又以左谏议大夫,权知开封府府尹李符最为激进,直接要求在紫宸殿大朝会上审问弭德超,让他将西夏的大事小情当着所有人的面说清楚。
对于这一类奏折,赵光义看过后,并没有马上回复。
事实上,对于屡屡坏事的弭德超,赵光义也是深恶痛绝,但正如弭德超所说,赵光义在军方并没有多少嫡系,若杀了弭德超,无异于自断臂膀。
可若是不杀的话,那帮文官实在是有够烦人的,而且若是此事不能圆满解决,赵光义定然会被冠上任用小人的名声,这对于一向好面子的赵光义来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赵光义急的火气上升,却始终找不到办法解决,弭德超已经犯了大错,若是包庇他,势必会和文官们反目,可若是放任文官们处置他,自己苦心维持多年的军方平衡就会被打破,到时还不知道要生出什么乱子。
赵光义没想到,自己的一道圣旨竟然引起了这么大的波动,让一直讲究温良恭俭让的文官们如此反对自己,这简直就是活生生的打脸。
要知道,作为皇帝是有权利圣心独裁的,圣旨便是他们的意志,一般情况下是没有臣子敢反对的。
可此时大宋的文官们却几乎全部反对这道圣旨,根本就是在用一种遮羞的方式反对他这个皇帝。
虽然赵光义不认为文官们有动机造反,但笔杆子可是掌握在他们手中,一旦今日之事被写进史书,赵光义将势必会成为一个笑柄。
作为一个皇帝,你发的圣旨被大部分官员反对了,这不是笑话又是什么?是你不得人心还是你的圣旨发的太弱智?
实际上,文官们之所以这次如此不给赵光义面子,是有起因的。
遥想前年北伐之时,赵谷制定好了北伐计划,四路大军同时进攻燕云十六州,弭德超却轻敌冒进,致使朔州城失守,数万大军死于非命。
当时,朝中就有人参劾过弭德超,但北伐最后还是胜利了,燕云十六州全境收复,他也算是有些功劳,加上赵光义宠信他,参劾一事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
再说上次西征,弭德超又中了埋伏,致使十万大宋军队覆灭,大宋险些因此结束西征,大损颜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