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有,有,野鸭蛋。”红缨高兴地用衣角兜住了五个野鸭蛋,兴冲冲地跑到了丁海杏和战常胜面前,“我运气不错吧!”说着将鸭蛋放在丁海杏的衣服上。
“好!”丁海杏朝她竖起大拇指道,运气一如既往的不错。
兴致勃勃地红缨又道,“我再去找找,这五个不够吃。”
出来的时候也没拿篮子,所以只好用衣服兜着了。
红缨于是又跑到枯黄的灌木丛里,又找到一窝野鸭蛋,正好十个。
“没带猎枪来。”战常胜颇为遗憾地说道,看着海面上大群大群的海鸟,眼馋的很。
“可惜不是夏秋来,那时候赶海最有意思了。”丁海杏怅然道,这片海域留下了她太多的印记。
古语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活海边的人很懂得这个道理。和其他靠海吃饭的渔民一样,在这里除了那些驾驶大船远海捕捞的渔民,还有一些人依然在用最原始的方式近海捕鱼,赶海。
所谓赶海,就是在大海潮汐间隙,带上特制工具到浅海滩涂上进行鱼虾捕捞。由于滩涂上纵横着许多齐腰深的海沟,所以每一个赶海的渔民事先都必须得穿上一种特制的橡胶防水裤。下水后,渔民便根据各自的经验设置围网,并在围网下端安放网笼。一切准备停当,接下来便是漫长的等待了:涨潮时鱼虾会游到近海,进到围网里,退潮时海水下降,围网内的鱼虾便被困住无处可走,为了寻找出口,它们慌不择路闯进网笼,成为“瓮中之鳖”。
赶海看似简单,其实还有些风险。由于网笼放置区域是在滩涂腹地,饱受海水浸渍,没膝深的厚厚淤泥会使行走变得十分困难,一不注意,双脚便会被淤泥吸住很难拔出,与此同时,身体也很容易失去平衡摔倒——倘若此时再遇到潮汐返潮,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赶海时,无论下海置网还是收获鱼虾都必须加快速度,争取时间尽快出海。
当然更多的是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儿带着红色的头巾,把脸保护得严严实实的女子蹲在海滩上,嘻嘻哈哈地聊着天。她们的脸是黝黑的,皱纹也爬上了眼角,可是却给人一种惊艳的感觉。
大家之所以裹着清一色的红头巾,一方面是为了遮挡烈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安全起见。让赶海的女子们一般选择在退潮时到滩涂上作业,红色的头巾让她们在灰黑色的滩涂上特别显眼,有时候因太投入而错过时间,好互相提醒,发生危险了,也方便营救。
收获最多的是是海胆,其次是小咕噜,就是小海螺,当然还有珍贵的海参和鲍鱼,这个可遇不可求哦!
田螺大小的小咕噜,煮熟了,用牙签或者曲别针一挑,里面的肉就出来了,再蘸点醋,美味也就无敌了。
正如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捕鱼的没鱼吃。她们挖回来的海蛎一般都舍不得自己吃,买给海产品收购站,得到可怜的钱财,贴补家用。
潮起潮落,雕刻刀一样的海风和海浪,不仅为世人精心雕琢出了一个仙境般的海岸,并“点石成金”,给予了人民建造彩色“石头城堡”的智慧和灵感,而且还在朦胧梦幻的落日余晖里,让潮水给赶海的人们带来了希望和惊喜……
海冰伴随着慵懒的海浪缓缓地移动着,似乎冰水刚一凝固,小小的涟漪就将他轻轻地推开,海风不是很冷,三人静静地站在海岸上,看着冬日里的大海就显得更加苍茫和辽远;冰封大海,浮冰随波涟漪。曾经的波涛汹涌如同时间被凝固,向海中心蔓延。
“可以上去走走吗?”红缨跃跃欲试道。
“小心点儿,踩大块的浮冰。”丁海杏面对着她一字一句地说道,可以很清楚看清她的口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