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彦博渡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半年多的邸报足足有厚厚的一叠,他不光拿走了远方的军报,连雁门关发来的平安信报都不放过,这样一来,他带走了一个很大的樟木箱子。
晚上的时候,云峥巡营完毕准备睡觉的时候听到了文彦博发出的长啸,那声长啸凄凉至极。
于是他就摇摇头,然后钻进老婆准备的鸭绒杯子里舒坦的睡着了,临近入梦的时候还在想自己到底要不要去安抚一下悲伤的文彦博。
早上起床的时候云峥还在纠结这个问题,柳树枝子蘸着青盐在嘴里搅和的时候他就想的很明白了。
大宋太祖说与士大夫共天下,于是大宋就出现了两个非常明显的权利集团,一个是皇室,一个是士大夫阶层。
文彦博此人自视很高,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谁的臣子,而是认为自己是大宋国的主人,因此,只要是涉及到大宋统继问题的时候,他比谁都上心,在他看来,在保卫皇权的同时,他也在保卫自己的权力不受影响,或许说他在努力保证皇室与士大夫共天下这句话的正确性。
云峥很早的时候就知道赵祯有改革司法权的愿望,行政官同时兼任司法官,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不公平的,包括对他这个皇帝来说也是如此,赵祯想要保有皇权的绝对威严,这一点云峥在和赵祯交谈过几次之后就清除无误了。
赵祯一而再再而三的处置云峥,就想试探一下皇权对云峥这个胆打包天的人到底有没有约束力。
借助包拯临死前的奏折,将云峥远窜到豆沙关减少他和大军之间的接触,这是在变相的约束云峥的影响力。毕竟云峥从百战百胜的名将一跃而成为大宋战神,这对大宋唯一可以称之为神的赵祯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威胁。
只要云峥打一次胜仗,他就会被狠狠地压制一次,这和其余大臣的弹劾无关,也和云峥犯下的错误无关。毕竟大理国的和尚死了关大宋皇帝屁事。
云峥非常清醒的知道,收复燕云十六州之后,自己的使命必将完成,即便是没有完成,皇帝也不允许自己继续去横扫*。
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云峥不想自己一个人陷进去。虽然在东京为全家安排好了退路,他依旧觉得不够保险。
来到燕云十六州所在地,这和云峥个人的意愿无关,不管他愿意不愿意,赵祯在后面推动着天下大势。逼迫他不得不上了这辆战车。
皇帝说的很是清楚,收复燕云当以王爵谢之,却没有说北伐失败之后自己会受什么样的处罚。
重赏之下必定是重罚,这是千古不移的道理,皇帝不能犯错,那么,犯错的是谁呢?只能是臣子。
云峥不得不参加北征,而且表现的越坚决越好。否则,庞籍,韩琦。文彦博,狄青,欧阳修,曾公亮,富弼,种諤。这些极力支持皇帝北征的人下场都不会太好。
一旦出现了那样的局面,大宋的精英阶层将会被一扫而空。张商英之流的人物就会乘机登上历史的舞台。然后裹挟着大宋一路浩浩荡荡的奔向毁灭。
云峥,狄青在对外战争中取得的那些胜利。让赵祯的本心膨胀到了一个几乎无法遏制的地步,他不但想要燕云十六州,还想乘着大宋政局超稳定之时顺便把文官政治做一个小小的改变,或者说给文官的脑门上套上一个随着咒语可以逐渐缩小的紧箍咒。
这个紧箍咒就是完全被皇家操持的提刑司!
云峥的《国防疏》不过是给了赵祯一颗定心丸,当武将们已经没有能力颠覆这个国家的时候,对于文人,赵祯有太多的手段可以施展。
云峥坐在高出观察战场的时候,脑子里依旧在跑马,此时此刻他觉得人性真是微妙到了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