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众人皆醉(第三更求订阅!)(1 / 2)

诸天我为帝 兴霸天 1257 字 2022-09-28

紫禁城。

乾清宫。

“备十五万大军,并西域,夷女真,另备二十万水军,灭东瀛。朕予你三年时间,如今办得如何了?”

顾承看着兵部尚书于谦,开口问道。

“禀陛下,三军已待命!”

于谦答道:“只是东瀛派遣使者而来,陛下是否一见?”

顾承道:“见之何益?”

于谦谏言:“兵非戏也,战比国力,钱粮人物,耗之亿巨,故孙子云:上国伐谋而次交,伐兵略城,下之又下。东瀛扶桑,渺茫于东海,不以为患,陛下怜黎庶之艰辛,生灵之涂炭,何故动此兵戈呢?”

于谦之意很明白,并西域,灭女真,是进一步天下一统,虽然这两处都是鸡肋之地,并不富庶,但至少比东瀛那海岛要好得多。

大明之初,倭寇之患已有展现,那时朱元璋就有攻东瀛的意向,但他终究不是好大喜功的汉武,权衡利弊之后,还是放弃。

首先,东瀛物产贫瘠,地震不断,占之毫无利益可言。

其次,两国国力虽然天渊之别,但跨海而战,胜负难料。

元朝鼎盛之时,忽必烈就曾两度攻击东瀛。

按理来说,蒙古铁骑一路西征,横跨半个世界,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区区东瀛简直不值一提。

结果并非如此。

正面交锋,哪怕蒙古人下马,也远不是东瀛士兵所能匹敌,但东瀛人却是一个了解海洋、依靠海洋、努力驾驭海洋的民族。

面对蒙古军的入侵,他们在沿海地带花费了五年多时间,筑起了防御石墙,凭借此墙,攻守自如,要么使敌军暴晒于海滩,无法靠近陆地,要么分割敌势,以多攻少。

而一旦敌军退往海上,又时常有台风、暴风雨席卷,第一次蒙古大败,就是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使得蒙古战无不胜的神话,在海战中被彻底粉碎。

第二次战败是因为内部不稳,高丽拖后腿和又一场台风,天威之下,岂是人力所能抵挡?

当忽必烈意识到天时地利人和,皆不在元朝,他终究不似杨广三征高丽那般魔症,恢复了理智,选择了放弃。

那两场惨败,距今也不过两百年,大明要攻东瀛,面对的还是类似的问题——天时地利!

常理之下,于谦乃治世能臣,自然有理,可惜他终究无法明白世间大势:“你以为东瀛使者来京,是为了求和?”

于谦怔住:“陛下的意思是?”

顾承笑笑,一摆手:“宣!”

……

……

“吾皇万岁!”

东瀛使臣,入大殿内,参拜行礼。

顾承也不令他们起身,冷冷地道:“朕将兴正义之师,征讨顽鄙之邦,以儆效犹,尔等可知?”

东瀛使臣闻言浑身一颤,下意识露出惊恐之色,唯独当先一人侃侃而谈:“乾坤浩荡,非一主之独权,宇宙宽洪,作诸邦以分守,臣居远弱之倭,褊小之国,城池不满六十,封疆不足三千,尚存知足之心,陛下作中华之主,为万乘之君,城池数千余,封疆百万里,何有不足之心,起灭绝之意?”

“放肆!”

此言一出,于谦已经变色,更有人扑出呵斥。

倘若东瀛安分,这话虽然不中听,却还有几分道理,但三年前东瀛还趁土木堡之变,率兵入侵山海关,欲以蛇吞象,这叫尚存知足之心?

顾承却摆摆手:“让他继续!”

使臣怡然不惧:“大明有兴战之策,小邦亦有御敌之图,水泽之地,山海之洲,自有其备,岂肯跪途而奉之?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特遣使臣,敬叩陛下,务必三思!”

一席话毕,众臣已是勃然大怒。

这哪里是求和来的,简直是宣战。

真以为当年退了蒙古鞑子,便不将天朝上国放在眼中,先侵山海,再奉战书?

如今大明乃是正统盛世,是可忍孰不可忍!

“贼人有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