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网友们的仿诗一首接一首的出现。
每出现一首仿诗,还会有人像模像样的点评一番。
就想这样,“森林啊,全是树。大象啊,腿如柱。这个‘树’和‘柱’很押韵,很有原诗韵味,很不错。”
网友们乐此不彼,他们这个时候充分感受到了,作诗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当然,网友们仅仅只是以此作为娱乐而已。
毕竟,李凡写了那么多的诗,仅有这两首他们能够模仿,自然不愿意错过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
另外,关于这两首诗的诞生过程,也同样在网络上流传,网友们同样津津乐道。
之前那个给李凡纸和笔的游客,也将李凡写在纸上的真迹,拍了一张照片上传到网络上。
网友们看后瞪时羡慕嫉妒不已,虽然这只是两首调侃之作,但也是李凡的真迹。
而且,这还是第一遍真迹,珍贵无比。
即便是李凡现在再亲手将这两首诗写出来,也同样是真迹,但其价值却远远比不过,那位游客手上的第一遍真迹。
况且,这两首诗虽然只是调侃之作,但其流传程度却注定会非常的广,再加上其特殊的诞生过程,这第一遍真迹的价值,在日后绝对不会低。
这也是网友们羡慕嫉妒的原因。
而就在那位游客刚刚晒图后不久,就有人开出了不低的价格,求购那一张第一遍真迹纸。
那是一个让人心动的价格,那位游客犹豫良久之后,终于还是拒绝了,他要将其好好的保存起来。
在日后,如果有人开出更高的,让他再也无法拒绝的价格,他可能会将其卖掉,但是现在他决定好好的将其收藏起来。
他兴奋、激动,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件惊喜至极的巨大收获。
……
网友们在热议、仿写李凡的两首新诗,韩忠、白易、柳元三人,也同样看到了李凡的两首新诗。
三人在有些哭笑不得的同时,也同样有些兴趣,韩忠将两首诗念了一遍,然后说道:“对了,你们还记得李凡的第一首诗吗?”
白易笑道:“当然还记得,那个时候的他还默默无闻,他的那一首诗叫做《咏雪》,‘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当时,我还特意在诗歌天地论坛里点评过这一首诗。”
柳元也说道:“没错,正是这一首诗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然后,我们才向其发出邀请,邀请他参加那一年的中秋诗会。”
韩忠点头道:“没错,那个时候他也通过《咏雪》这首诗,提出了‘打油诗’的概念。自从有了‘打油诗’这一概念之后,我国便不断有打油诗出现。虽然后来出现的打油诗,都没有《咏雪》那样奇妙,但也为我国的诗坛增色不少。如果说古诗有打油诗,现在看来,这现代诗也同样可以有打油诗嘛。”
“哦?”白易说道,“韩会长的意思是,李凡的这两首新诗,可以称之为现代打油诗?”
韩忠道:“的确如此,老白、老柳,你们认为呢?”
白易点头道:“我看也合适,这两首虽然不存在什么艺术韵味,但也有趣,与打油诗的定位,颇为的符合。”
柳元也道:“我也认为可以,这诗虽然难说有什么价值,但其传播度定然不会低,尤其是能够比较容易的,在一些非诗词爱好者之间传播,也附和打油诗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