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淮南王这言行,皇帝倒没有什么感想,只是听到淮南王的描述,他自己也不免好奇,便重点品尝这鱼肉,但口中细嚼之后,却难免大失所望,滋味远不及淮南王所描述那样丰富好味,反而有种淡淡的鱼臭被诸多香料掩盖,甚至就连他这样的老饕都要细品才能尝出。
可是看到母后笑眯眯的望着自己,皇帝也只能点头称赞好吃,自然不能像淮南王这样将鱼味夸出一朵花来。
“既然合于口味,那就多多进餐。”
见皇帝也是一脸称许,皇太后心中更加满意,她本身对于饮食之类倒也并不重视,但这几天常借着淮南王进贡的由头将皇帝召来一起进餐,也是因为知道皇帝口腹之欲颇盛,想要再拉近母子关系。
她虽然也乐见皇帝夫妻情笃,但也难免感觉皇帝成婚后母子亲情稍有疏远,有这样一番安排,也算得上是用心良苦。
看着皇帝低头进餐,皇太后又叹一口气,说道:“永嘉罹难之后,哪怕再品尝一口往日目作寻常的乡食都困难。幸在我儿有心,北行为母取回乡珍,使我还能生尝此味啊。”
皇帝听到这话后,心中不免哀叹又开始了,他也连忙放下筷子,一副感触良多的模样陪着母后感慨一番,含在口中的菜也不敢咀嚼,被口水泡的全无滋味。
“如此忠孝深情,儿子不敢独专。也是因为有姊夫这种忠良贤能驰行中原,才使南北音讯互通,儿子才能平步而行。”
淮南王也在席中恭声说道,这一幕倒让旁侧的皇帝颇感诧异,搞不清楚为何淮南王同样口中含食还能做到口齿清晰。
他也连忙咽下口中的饭食,跟随着附和几声。
“也的确是辛苦了维周,不过,这一次他也大概是忙中出错,你既然已经达于淮南,他是应该请示一下是否就此护送你往洛邑故都祭拜先王。”
皇太后听到这话,神情也是颇为复杂,对于自家这个婿子,除了看重之外,也多出了其他的一些想法。
因为心情有了变化,皇太后也无心再品评食案上的餐食,又望向皇帝问道:“我听说你家小舅往淮南去已经返回,江北事务是否已经了结?”
皇帝闻言后连忙摆正坐姿,正色说道:“母后即便不问,儿子也要禀告母后……”
“这倒不必,不必。只是因为稚恭、维周都是至亲,我才略有好奇随口一问。皇帝如今也已经成家任劳,许多事情还是要靠自己权衡内裁。”
皇太后连忙摆手说道,只是仍然眼望着皇帝,似在等待。
皇帝听到这话,再看案上那些餐食,心中不免一叹:因为至亲随口一问,朝堂上哪一位不是至亲?
他是真的不理解母后这种作法,明明不能静心养于苑中,又何必作态归政?结果现在反而他成了一个传声筒,台中、苑中两处跑,有什么见闻还要回来向母后复述一遍。这又是何苦,干脆自己去殿上听不好吗?
虽然颇有腹诽,但皇帝还是认真将这件事讲述一下。
皇太后听完之后,脸上也无特别表情,只是微微颔首,而后望着皇帝叹息道:“先帝在你这个年纪,虽然还未履极,但已经是大略于怀,时流共称。皇帝你也要以此效法,不堕父名,如此亲长才能安心受庇,再无烦扰。你幼来便负大任,士庶生民俱都仰望,私情温软或可慰怀,但也不可因此耽迷忘忧。你姊夫同样也是少年立室,但却向来无损他勤勉王事。”
皇帝自然点头称是,脸色则变得不自然起来。
“方才你家小舅所言其实也是为了你好,君王大日居正,所在不偏不倚。譬如今次北事,你姊夫乃是家室近眷,自有深情相系。你反而不该先看维周奏书,王愆期也是久用旧臣,若先观他陈情,如此才能略得于持正之见。”
皇帝听到这里,更有一种在母后面前毫无遮掩的感觉,以及一种难言的烦躁。他刚才讲述过程,可没有连这种细节都讲出来,可见母后对于殿上发生的事情已经所知详尽,却偏偏还要让他再来讲上一遍!
意识到这一点,皇帝心中也是不乏怨气,当即便沉声道:“小舅善教,儿子怎敢怀怨。其实如今四方边事大定,台中群辅并立,内外贤言争进,儿或无英明之质,但幸在承于太平时位,即便内外事务偶有失调,总不至于酿成昔年大祸、号于贼中,母后倒也不必如此劳心念切,使儿常有不孝之愧!”
皇太后本来还有话要说,但是皇帝这话语调虽然不高,但却一字一节直叩她的心弦,一时间愣在席中,竟不知该要如何作答。片刻后她才眨了眨眼,泪水霎时间从眼眶中涌出,继而掩面低泣道:“我儿长大了……”
眼见母后如此,皇帝顿时慌了神,他说出那番话也是长久积忿,说完之后便有一些后怕,避席而起趋行至皇太后近畔,又跪地膝行上前,颤声道:“母后,我、我是一时失言,母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