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统购统销,电影的利润大头被中影公司拿走,而电影的35毫米拷贝数基本上在一百个以内,超过一百的就属于比较火爆的电影了。也就是说一部电影拍完,电影厂获得的收入大多在90万以内。去掉成本,利润非常微薄。为了保证盈利,电影厂会尽量把成本控制在90万以内。在这种情况下,电影厂不敢拍高投资,以及大量运用特效的电影。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电影成本逐年上升;再加上电影行业受电视机冲击,观影人次逐年下降;电影回本越来越困难,电影厂也越来越不敢使用特效。到了80年代后期,电影厂纷纷取消特技车间,特效技术人员退休的退休,转行的转行,于是,中国电影特效彻底完蛋。
直到2002年之后中国电影市场重新崛起,中国特效才开始慢慢复苏,而这时已经是电脑特效的时代,特效公司基本以电脑特效为主。中国电影的物理特效完全断代了,自然也不会有人记得我们曾在几十年前就掌握了气爆技术,以为那是洋人发明的新鲜玩意儿。
许望秋躺在床上,看着模糊的天花板,发出一声长长地叹息。
中国电影特效和中国电影是连在一起的,中国电影衰落,中国电影特效就完蛋了。如果中国电影能好好的活着,那么电影特效也不会死。
这一切的关键就是统购统销,如果打不破统购统销,就算天王老子来都没用。
许望秋这些日子一直在考虑统购统销的问题,只是要想打破统购统销何其困难;上一世电影厂为了改变这个政策抗争了很多年,但由于牵扯的东西太多,直到1993年电影厂撑不下去了,统购统销的局面才打破。
不过许望秋没有别的选择,统购统销的政策不打破,中国电影的局面不会改变,到了九十年代中国电影还是会崩盘,历史还是会重演。所以,就算知道那是南墙他还是会撞过去。
人活着总要干点什么的,而将这堵墙撞垮就是许望秋必须干的!
在接下来的几天中,许望秋在孙旺泉带领下,和魔影厂各个车间的人进行沟通。
与陈永泉的小冲突让许望秋意识到,在这个时代做导演脸太嫩不是好事。别人会觉得你嘴上无毛办事不牢,会觉得你是靠关系坐上导演位置的,甚至会觉得你什么都不懂,这无疑会威胁到导演的权威性。
为了化解这个问题,许望秋专门到大光明眼镜店配了副黑/框眼镜,让自己看上去成熟些。
就在许望秋与电影厂沟通的同时,谢非他们根据剧本分解表做的场景清单在魔都城里穿街过巷,寻找适合拍摄的外景。许望秋在清单上做了详细标注,每个场景都有具体的氛围和环境元素要求,并画有示意图,这无疑为谢非他们选景省了不少功夫。
在勘景的过程中,谢非他们买了张魔都地图,每走一个地方,就划上一个叉。在勘景的过程中,每个需要的场景,他们都会选三个备选项,并由曾练平全方位拍照。每天晚上回来,他们会让魔影厂的洗印师洗出来,让许望秋和主创团队根据场景的图片进行筛选。
来来回回折腾了半个月,整个魔都地图上画满叉,主要场景的方案终于确定下来。不过两场战争戏的场景没办法解决,尤其第一场战争戏,有大量的爆炸,甚至还有房屋爆炸。没有哪家单位,也没有哪个私人愿意把自己的房子拿出来拍这种戏,只能通过搭景来解决。许望秋的想法更为激进,他觉得最好修两条街来拍这两场戏。
孙旺泉和制片组根据许望秋的要求将电影的预算统计出来了,如果完全按许望秋的构想来拍,那整部电影的成本将高达95万。中影公司收购彩色故事片的价格是70万,如果电影成本95万的话,那就意味着魔影厂将亏25万。
如果《锄奸》不赚钱,魔影厂有可能接受,但绝对不可能同意亏25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