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奇重重吐了口气,神色显得有些不平静,压低声音道:“皇帝的身子骨如何不用我多说,想必胡大人应该清楚,若非如此,太子是断然不会冒着天下士子唾骂的危险,让我出院,速速赶往太子殿?可见天下是有大事要发生了?“
“这——?“胡滢说了一个”这“字,竟再也说不出话来。
杨士奇道:“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圣上虽仁义,可那身子骨太差了,自登基后操劳国事,可比昔日做太子时,有此变故也不是不可能?如今汉王虎视眈眈,如果真如我所料,我墨守陈规,坏了大事,我又何面目去面对先帝,面对天下黎明百姓?“
胡滢想了想,也觉得杨士奇猜测的可能性极大,皇上的身子骨的确弱了些,国事操劳,难免有些力不从心,眼下无论是从江山社稷,还是对汉王的防范来看,的确不能拘泥于形势,这种事情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还是小心为上!“
“这样也好,你先出去,若当真如此,太子有大人在身旁也可从容些,便是那汉王也有所顾忌?”话音一落,又觉得有些为难,低声道:““既受诏,径赴贡院”,大人此番出礼部,怕是有人乱嚼舌根子啊?”
杨士奇道:“我杨士奇一身坦荡,又何惧嚼舌根呢?再说了,我是奉太子旨意出了礼部,若真如我所料,江山社稷为重,我想天下士子也必能明白我这么做的苦心,此事就不必担心了?“
胡滢见他下定了决心,便也不迟疑,挥手喊来礼部所有人员,开始对杨士奇手头阅卷事宜进行交接,自从经历洪武科举案后,朝廷对春闱秋闱的科举考官评阅试卷程序十分的严格,外帘官将糊名、誊录和对读之后的朱卷送入内帘之后,负责评阅的内帘官员就开始工作了。在阅卷工作开始前,主考官按一定数量将考卷分。
成堆之后,按照抽签的方式分给各位具体评阅的房官。而评阅试卷的房官事先并不知道自己应评阅哪些试卷,房官与试卷都是临时匹配的,以防止由于请托而打人情分。阅卷时房官只能评阅所分给的试卷,不得干预其他人阅卷,或互相抽看,房官之间也不能私自谈论试卷的内容,其目的在于避免房官之间互相串通舞弊。在评阅试卷时,试卷的“去取权衡专在主考”,而各房官的职责就是向考官推荐优秀的试卷。房官将自己视为上等的试卷用蓝笔加标记之后,推荐给主考官,称之为“荐卷”,也称为“出房”。
在评卷之时,若有某位考生试卷特别出色,而第一场试卷未经推荐的,还可以补荐。正副主考官先审阅头场的“荐卷”,然后再看二、三场的,然后综合三场的成绩决定是否录取,程序十分的繁琐。
朱元璋以八股取士后,八股文作为科举的录取标准,所以头场八股文水平的高下就成了能否录取的关键了。
为保证房官阅卷的质量,房官和主考官还要在没有推荐的试卷上加简单的批语,以说明没有推荐或推荐不录的理由,杨士奇作为主考官,这些工序可不能少,几个官员跟着一起忙碌,约莫一盏茶的功夫,杨士奇才将手头上阅卷之事交代清楚,又细细查阅了一遍,确定毫无出错后,才出了贡院,赶往太子殿。
数日没见日头,双眼一时适应不了外头的日光,他用双手挡住了光线,闭上了双眼,随后缓缓睁开,待双眼适应了阳光, 这才整理了浑身的衣衫,走向了太子殿。
殿内,朱瞻基正在焦急的等待杨士奇,这样的大事,稍有不慎就是万劫不复,他需要找个人商议,但如今等待了约莫差不多两盏茶的功夫,往日平稳的他,竟有些等不下去,看了一眼殿外,仍不见杨士奇的踪影。
咬了咬牙,竟再也等不住了,朗声喝道:“传旨,让神机营做好准备,孤要回京?“
杨峥正喝着茶,作为一个知晓这段历史的过来人,自然没有朱瞻基那份紧张,但听了这他这一声指令,还是吓了一大跳,忙道:“殿下,万万不可,万万不可啊?天下皆知汉王有谋反之意,殿下此番前行,若带领兵马,必然引起汉王警觉,汉王虽为人性情凶悍,但作战勇猛,于靖难之役中屡立战功,在武将中威信很高,并曾多次救成祖于危难之际,治国未必是能人,但打仗可是一把好手,如今他手中有不少护卫,这些年按兵不动,想来也私募了不少兵马,殿下此番前去,恐遭不测啊?咱们还是耐心等待,杨大人想来很快就到了,我们好生商议一番,想个稳妥的法子才好?“
朱瞻基感激的冲着杨峥点了点头,心里却道:“孤何尝不想慢慢等下去,可南京离北京数千里之遥,那乐安州却在天子脚下,一旦被汉王得知了这个消息,他未必能赶得及?如今朝中六部、内阁虽多是父王的人马 ,虽说他们忠心耿耿,但毕竟是文臣,我那好叔叔素来在武将中极有威望,倘若被他得知了这个消息,振臂高呼,那些武将怕有不少人响应,到时候我纵然能赶回北京,又能如何呢?”
^^^^^^^^^^^^^^^^^^^^^^^^^^^^^^^^^^^^^^^^^^^^^^^^第二更了,还有第三更,月票有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