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就是那些武将也有些茫然的看了看四周,沉默不语,他们虽不如文官那么会察言观色,但眼前的局势还是看得清楚的,皇帝心头分明是有了人选,再说了这会儿自己的意见还重要么,有三杨、英国公、阳武侯在,也轮不到自己说三道四了,如其浪费口舌,还不如闭嘴不严!
朱瞻基扫了一眼,既然大家没意见,那就按照老规矩吧?“
所谓的老规矩,便是从洪武时流传下来的廷推了,廷推云者:是乃明代抡选要吏之法,原规定三品以上及九卿(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都御史〔掌监察百官〕共七卿,再加大理卿〔掌刑名平反之事〕、通政使〔敷教内外章疏〕,是为九卿。九卿乃全国最高政务机关,熟悉国政推行之实际情形。)、佥都御史、祭酒等官员,公推二或三人,由皇帝取决任用,谓之廷推,清初尚采行,後废。盖因明初,各级文官之选用,悉为定制,有如明史选举志:「内阁大学士,吏部尚书,由廷推,或奉特旨,侍郎以下及祭酒由吏部会同三品以上廷推,大常卿(正三品)以下部推,通参以下,吏部於弘政门会选,詹事由内阁,各衙门由掌印,在外官,惟督抚廷推,九卿共之,吏部主之。布按员缺,三品以上官会举。」
廷推之事,实乃遇大臣出缺,由三品以上及九卿、佥都御史、祭酒等官公推二人或三人,报请皇帝圈用,但是皇帝可就名单圈选,亦可不予采用。
明初所推之事,一、议立君立储。二、议建都。三、议郊祀。四、议典礼。五、议宗藩。六、议漕运。七、议边事等等。至於参与廷议之人员,计有六部尚书、都御史、六科给事中、通政使、大理卿及掌道御史等,此乃就一般情形而言,实则参与廷议之人员,要以所议事项之性质内容以为衡量与议人员之依据,全由皇帝依就开议事项内容批示指定以为断。
一听是老规矩,站在朱瞻基身旁的陈芜立即去取来了两颗撒子,给在场的每一个官儿发一枚,然后大声道:“皇上说了,此事事关重大,众位大人好生思索一番,红色是杨峥杨大人,黑色的乃是张本张大人——?”说完冲着一旁的蹇义道:“尚书大人,开始吧?”
蹇义作为吏部尚书,自是当然不让的走上前,从陈芜手中接过两个木盒,然后朗声道:“诸位大人开始吧?”
众人纷纷伸出手来,将手中的撒子丢人木盒中,只听得叮叮当当之声络绎不绝,不多时两个木盒便装了不少,当然了,蹇义也没忘记将自己那一粒撒子投入木盒当中。
做好了这一切,便走上前道:“皇上——?”
朱瞻基看了一眼,道:“杨爱卿,你命人清点吧?”
杨士奇应了声道:“薛将军你就与尚书大人一起清点一下吧?”
薛禄倒也不客气,道:“恭敬不如从命!”说完大步走了上前,便与蹇义一同清点起来。
庙堂上人数一共八十六人,人数并不算太多,所以数起来也极为容易,不多时便了听得蹇义道:“红的撒子四十三,黑色的撒子四十三,双方打平!”
“打平!我日,这样也能打平?“杨峥微微楞了下,再看众人的神情多半也是如此。
朱瞻基显然也没料到廷推竟能得出这个结果,诧异了片刻,扭头对杨士奇道:“杨大人你看如何是好?“
杨士奇想了想道:“事到如今,只有重新再推一次了?“
“再推一次?“朱瞻基低声叨念了声,忽然道:”也好,不过为了便于分出胜负,这一次朕也加入吧?“
“皇上也加入?“众人微微发愣,随即面色变得凝重了,看样子陛下对此事是十分的看重了。
程序一如刚才,建议端着木盒一一从众人面上走过,听得咚咚咚之声络绎不绝,细细一听宛如一首动人的曲子。
约莫过了一盏茶的功夫,蹇义抱着木盒走上前,将木盒递给了陈芜,陈芜双手接过,毕恭毕敬的端到朱瞻基的身旁,让他投下撒子。
朱瞻基望了望自己手中的两颗撒子,毫不犹豫的丢下了自己认为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