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溥似也很崇敬,道:“会有那么一天么?”
杨峥无比坚定的道:“有,人的思想是无穷的,有句话儿不是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杨溥惊讶的道:“老夫也算是熟读诸子典籍,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管子》、《文子》、《列子》、《尹文子》、《韩非子》、《吕氏春秋》都诵读过,可不曾看过这样的话儿?“
杨峥一愣,随即哈哈大笑起来道:“不瞒阁老大人,这是下官家乡流传的话儿,我随口说出来的!“
杨溥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珠道:“我就说嘛,圣人哪能说这些不要脸的话儿呢?”
杨峥汗了一把,道:“这话儿很不要脸么?”
杨溥也不回答他,似还在思索那番话儿,尤其是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隐隐的觉得这话儿有些蛊惑性,可不得不说他说得有些道理,还有若这个逻辑学真能带动什么机器大变化,从纺织机里提高效力,还真是对大明、对百姓大大有利,如今的户部年年拿不出银子,对安南用兵,一方面固然是大明将士死伤无数,另一方面大明的户部拿不出长久将士们的兵饷也有莫大的关系,若如杨峥所言,通过思想的解放,无数聪明才智的人能开动脑筋,钻研科技,从而带动机器的变化,让百姓仿制布匹的增多,那么百姓有了银子,自是肯交税,国库的银子也多了,底气也足了,那还用得着如今这局面么,处处碍手碍脚,不敢彰显大国风范,生怕稍微彰显下,拿不出银子来,万国来朝的场面,有些时日没见到了!“
想到这里,杨溥看了一眼杨峥,道:“这个机器真有那么厉害么,还是你为了你的逻辑学故意忽悠老夫的?“
杨峥哈哈一笑,道:“阁老说笑了,逻辑学不过是一切科学的工具而已,他的目的是让在思想上形成逻辑思维能力,敢想,从而敢做,我的学说,并不需要机器去蛊惑人,我这么说是对未来的一种遇见,思想解放了,人们的智慧得到大发展,到那时候,各种学问都慢慢涌显,读书人除了读书科举外,还可科研开发,促进各种学问的融合,机器也必然能带动,新的机器,必然取代老的机器。
当年黄道婆流浪黄道婆重返故乡时,植棉业已经在长江流域大大普及,但纺织技术仍然很落后。她回来后,就致力于改革家乡落后的棉纺织生产工具,她根据自己几十年丰富的纺织经验,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精湛的织造技术传授给故乡人民。一边教家乡妇女学会黎族的棉纺织技术,一边又着手改革出一套赶、弹、纺、织的工具:去籽搅车,弹棉椎弓,三锭脚踏纺纱车,这种新型的机器,虽只是传播了几年,但很快推动当地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在纺纱工艺上黄道婆更创造了新式纺车。
当时淞江一带使用的都是旧式单锭手摇纺车,功效很低,要三四个人纺纱才能供上一架织布机的需要。黄道婆就跟木工师博一起,经过反复试验,把用于纺麻的脚踏纺车改成三锭棉纺车,使纺纱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两三倍,而且操作也很省力。因此这种新式纺车很容易被大家接受,在淞江一带很快地推广开来。黄道婆除了在改革棉纺工具方面做出重要贡献以外,她还把从黎族人民那里学来的织造技术,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成一套比较先进的“错纱、配色、综线、絜花”等织造技术、热心向人们传授。因此,当时乌泥泾出产的被、褥、带、帨等棉织物,上有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等各种美丽的图案,鲜艳如画。一时”乌泥泾被”不胫而走,附近上海、太仓等地竞相仿效。
这些纺织品远销各地,很受欢迎,很快淞江一带就成为全国的棉织业中心,历几百年久而不衰。时至今日,当地农民织出的布,一天就有上万匹,不仅有数量,还有质量,在民间获得了很高声誉。当时称淞江布匹“衣被天下”,说句不好听的,这也是苏松要比其他地方富庶的原因之一了?
这一点杨溥不可否认当年黄道婆改革机器,对苏松一带的改变,事到如今大明朝的赋税的大头还是来自苏松一带?若真如杨峥所言,思想大解放,人人都可成为黄道婆,那对大明无疑是一件好事!“
^^^^^^^^^^^^^^^^^^^^^^^^^^^^^^^^^^^^^^^^^^^^^^^^^^^^^^^^^^^^^^
说坐等台风,坐着坐着就睡着了,从早上十点直接睡到下午三天半,我也醉了!今天的更新,从这一会儿起开始码,希望能码出三更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