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道:“你说的这些,朕也想过,可祖宗规矩……?“
杨峥道:“彖曰:遁,亨,遁而亨者;刚正位而应,与时行也。小利,贞,浸而长也。遁之时义大唉哉!这话儿的意思,凡事都需要先前看,祖宗的规矩或许之适合祖宗的时候,未必适合眼下的局面!如今我大明经过先帝”停罢采买,平反冤滥,贡赋各随物资产,陂池与民同利”。下令息兵养民,并停止宝船下西洋,停止皇家采办珠宝等行为。这些做法,使社会矛盾缓和,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发展,开启了一个稳定、强盛的时代,陛下登基后,平定了汉王朱高煦的叛乱,并延续先帝的治国理念,实行重农政策,赈荒惩贪,继续重用”三杨”,息兵养民,赈荒惩贪,使明朝天下安定,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可谓是盛世……?”说到这儿杨峥却没继续说下去。
谁都喜欢听好听的话儿,况且这好听的话儿还不是马屁话儿,是实打实的话儿,所以朱瞻基很享受,冷不丁的听杨峥停下来了,忍不住好奇的道:“说啊,你怎么不说了?”
杨峥道:“微臣不敢说?”
朱瞻基道:“爱卿只管说便是,今日朕不在宫中,没有穿龙袍,你我是朋友的交谈,不管你说什么,朕都恕你无罪!”
杨峥道:“好,那微臣说了!如今的大明虽是盛世,可微臣还从未见过盛世户部没银子!堂堂大明天子还不能年年过一个生日,一个没有银子的盛世,还能长久么?“
朱瞻基面色一变,盯着杨峥似要发作,可想起先前的话儿,硬生生的忍住了,想了想道:“爱卿话儿虽不错,可开海禁是一件大事,就算朕一人同意,未必能成事?“
杨峥心道:“就怕你不同意,你同意就好办?”当下站起身来,走到朱瞻基的面前,噗通一声跪倒在地,朗声道:“陛下若有此意,明日早朝,微臣纵是粉身碎骨,也要说动文武百官答应陛下?”
“你有几分把我?”朱瞻基看着杨峥一脸的诚恳,内心深处颇有些心懂。
杨峥道:“这个微臣还真不知道,不过有陛下支持,这事儿的胜面还是大的?开海禁,下西洋是为我大明谋取福利,微臣相信,满朝文武会看到其中的好处的?“
朱瞻基看了看手中的二十万银票,又看了看杨峥,猛的吐了口气,道:“你说的是,盛世岂能没银子,朕明日就看你的表现了?“
杨峥用力地点了点头道:“陛下请放心,微臣决不让陛下失望?”
朱瞻基点了点头,想了想道:“开海禁,下西洋是大事,朕这里不是问题,问题在天下文官,他们必然会抱着祖宗规矩不放,若想取得这场硬仗的胜利,要做好两点?“
杨峥一听这话儿,就知道皇帝其实早有了这个心思,只是没找到个合适的机会,或者说是一个信任的人,如今他自己主动送上门来,可算是正中皇帝的下怀,立即抱拳道:“请陛下明示?“
朱瞻基道:“第一点要声势,声势越大,就有更多的官儿加入其中,天下官儿那么多,未必就没有几个支持开海禁的,所以这样对你我都有利!“
杨峥点了点头道:“陛下所言甚是?“
朱瞻基继续道:“第二点,海禁、下西洋最大的阻力在于祖宗规矩,所以明日外官必会以此为借口,百般阻拦,你要做的就是尽快从诸多规矩中,寻找突破口,如此才好让他们闭口!“
杨峥眼前一亮,道:“陛下之言,让微臣心底更有把我了?”
朱瞻基道:“除这两点外,还有一点?”
“请陛下明示?”若说先前杨峥还看不出名目来,这会儿再看不出来,那就是傻子了,皇帝一早就有了主意,既如此,他要做的就是贴着耳朵听就是。
“众官本极力反对下西洋,说是祸国殃民之举,皇爷爷时,不过是迫于皇爷爷的手段,威严,装作没听见没看见吧了,朕自问没有皇祖的手段,也不想如父王一般停止下西洋,所以这西洋还是要下的,朕不但要下西洋,还要让天下官儿明白,下西洋不是祸国殃民之举,而是为国谋取福利的好事,朕,要第七次下西洋,第八次,第九次……?你明白么?”
杨峥点了点头道:“微臣明白,陛下是想让下西洋永远进行下去,不仅不是消耗国力的坏事,还要成为一件好事,一件壮举,一个连绵不绝的国策对吧?”
朱瞻基道:“朕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明日的朝会,事关重大,西洋之行,所带来的好处,必须要让天下官儿知道,这一点朕相信郑公公最是清楚不过了?“
杨峥道:“多谢陛下指点,微臣知道该怎么做了?“
朱瞻基点了点头道:“这事儿就交给你了!莫要让朕失望?”
“微臣明白!”杨峥硬着头皮答应了。
君臣二人又说了一会儿话,眼看时候差不多了,杨峥便告了退,退出了清风楼。
喝了几杯酒,浑身还有几分醉意,抬头看了看忙碌的街道,杨峥随手招来了轿子,沉声道:“去郑公公府邸?”
轿夫应了声,便迅速抬起了轿子,往郑和的府邸赶去。
由于仁宣时期正处四海威服,民心思定之时,明仁宗即位后积极推明宣宗行与民休息政策。他告谕户部说:”农者生民食衣之原,耕耘收获,不可失时。自今一切不急之役,有当用人力者,皆侯农隙,前代盖有不恤农事而以谣役妨耕作召乱亡者矣。不可不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