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接到紧急撤退的命令之后,这支人类工业革命后规模最大的骑兵集团很快就陷入了严重的混乱,中国第二集团军抓住机会全力猛攻,布鲁西洛夫上将一手缔造的沙俄骑兵方面军很快就溃不成军。虽然骑兵逃跑比步兵方便,但是俄军的战马却不及他们的敌人,无论速度还是耐力,这在逃跑的时候太要命了。
再加上北边的中国第一骑兵军在得知其开始逃窜后,一直将敌人的这支战略骑兵集群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白朗也果断地将自己麾下编制最为完整的那个骑兵师派了过去帮忙,该师师长不愧是白朗从第七旅带出来的,知道情况后毫不犹豫地抛下所有辎重仅以轻骑追击,竟然后发先至冲到了第二骑兵军的前面,黏住了大批的俄军,最终将这场战役划上了一个相对圆满的句号。
虽然骑兵终归是骑兵,兵力差距又相当悬殊,即使如此也没能将沙俄骑兵方面军彻底歼灭,但是死亡、失踪和被俘的人数加起来超过27万,对这个齐装满员时也才不到40万(骑兵方面军下辖两个集团军、即六个骑兵军,本来布鲁西洛夫上将想要编组三个集团军的,但沙俄政府实在是力有不逮。)来说,绝对称得上是伤筋动骨了。而对于目前的沙皇政府来说,他们就算放弃中亚、将那里的哥萨克都调回来,骑兵方面军恢复实力也至少得等到两年以后了,布鲁西洛夫上将的构想才刚刚付诸实施就遭到了惨重的失败......
唯一遗憾的是,已经有了丰富经验的沙俄乌拉尔方面军跑得实在太快,等到中国军队解决了高加索方面军后想要将他们也干掉的时候,这支常败之师早已经退回了叶卡捷琳堡,追兵除了抓到少数掉队的俄军和被其抛弃的辎重之外再无收获......
不过,仅仅高加索方面军与骑兵方面军这两支部队的永久性减员总数就已经不下百万,而中国军队的伤亡总数虽然也刷新了历史纪录,达到了17万余人,但其中的永久性减员却只有3万多,而且作为核心力量的两个骑兵军损失不大,这毫无疑问又是一场辉煌的大胜!
收到鲜卑利亚军区发回的捷报后,华夏共和国元首、墨门钜子李晖也终于彻底放下了心,虽然交换比较前一年有所拉近,但俄军的进步跟美军相比却根本就是微不足道,看来自己在控制了落基山天险后将重心移回亚洲的决定是正确的,不过沙俄毕竟地大人多,一百万军队的损失还不足以令其屈服,鲜卑利亚军区的同志们还需要趁热打铁、歼灭更多的俄军才行。
不需要李晖下命令,他们就已经在这样做了,不费吹灰之力地夺回了库尔干之后,中国两个骑兵军更不停留,继续向西进攻,与布鲁西洛夫上将本打算作为战略预备队的喀山方面军发生激战。俄军虽有多达三四倍的兵力优势,却因为友军的惨败而军心动摇,再加上中国骑兵军无论火力、战术还是人员素质都大大超出,结果没费多少气力就将喀山方面军的主力部队打得落花流水,由于骑兵压倒性的速度优势,俄军只逃出了一小部分,超过30万人沦为了两大骑兵军的战俘。
摧毁了喀山方面军的主力后,第一骑兵军乘胜攻占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车里雅宾斯克,乌拉尔山区已经近在眼前了!
如果白朗这个时候勒兵修整,那么西方媒体所谓的“西西伯利亚大会战”就到此结束了,但白朗却秉持着他一贯的崇尚连续进攻、长途奔袭的风格,毫不犹豫地率领两个骑兵军的部队越过了乌拉尔山,“上一次老子只是吓唬吓唬你们,这一次可是要动真格的了!”
之前白朗率领骑兵第七旅走中亚草原逼近乌拉尔河不过是充当疑兵,就那点人马,是不可能真正对俄国欧洲部分造成实质性威胁的,何况他也只熟悉中亚与西伯利亚的情况,打到欧洲就成睁眼瞎了。但是现在情况就不一样了,坐拥两大骑兵军在手,论战斗力不在沙俄一个主力方面军之下,考虑到俄军连败之后士气低落,再加上全骑兵部队的机动性优势,就更没什么好怕的了。而且冬天的时候,国内还派了十几个俄国布尔什维克里的党员作为向导,其中甚至还有华人,这也让白朗对自己的计划有了更大的把握,刷人头的战绩无法让其满足,白朗的心中有着更大的野心......
不过,白朗还是知道顾全大局的,两大骑兵军越过乌拉尔山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还是配合友军行动,这十几万人一北上,叶卡捷琳堡的沙俄乌拉尔方面军顿时惊慌失措,担心后路和补给被断的他们选择了弃城西逃。但是后有中国第一野战军的穷追不舍,前有第一骑兵军的拦截,南面还有第二骑兵军威胁侧翼,他们只能向北逃进没有人烟的原始森林,虽然夏季就算是亚寒带也不至于冻死人,而且亚寒带的针叶林也不像热带雨林那样有众多的虫蛇和疫病,但是这么庞大的一支部队,食物如何解决?
沙俄乌拉尔方面军的60余万人中除了战死的四五万人和被俘的十几万人之外,其余的人马几乎都逃进了北面的原始森林,但是最终活着走出来的连15万人都没有......
而中国军队因此产生的伤亡却比之前的几次战役都少,也就在正面拦截的第一骑兵军稍大一点,但减员总数也不足一万,其中还有不少人是生病,果然一支胆气已丧的敌军是不足为惧的......
第一骑兵军的伤亡并没有影响白朗挺进沙俄腹地大闹天宫的决心,不过太多的缺额毕竟会有不少的影响,于是他干脆从第二骑兵军中抽取人员装备补给给第一骑兵军补足缺额,于是第一骑兵军就又齐装满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