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京城为中心,科举改制所带来的影响还在发酵。</p>
下面的士子们议论纷纷,暴躁的人,已经开骂了。</p>
在茶馆等公共场合,或许还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但在会馆等私人场所,士子们还是聚集在一起。</p>
品论朝政,这种读书人的优良品德,是想抹杀都抹杀不干净的。</p>
此时的士子,基本分成了两派。</p>
一派士子当然对于朝廷突然改制很不爽,这些人大多是在科举考试中多次名落孙山,心态爆炸,心里头对着朝廷,对着社会有一种愤世嫉俗的念头。</p>
另一派的士子,则是在听说科举改制后,除了温习原本的攻克外,开始尝试涉猎明算,明法之类的内容。他们大多是老实人,性格比较抖m,与其抱怨着抱怨哪,还不如好好看书,或许这一次的改制对于他们来说是一次新的机遇。</p>
这样的人大多很年轻,在院试,乡试的考试中,通过的比较顺畅,对于来年的会试有着十足的信心。</p>
暴躁的人,显然比老实的人多一些。</p>
不过再多,也没用,他们还算清醒,并没有聚集成有规模的反抗力量。</p>
甚至连最起码得舆论压力,都还无法给于朝廷施加。</p>
京城之中,还算平静,大体是因为生活在京城中的人,基本已经被锦衣卫和东厂的人撸怕了。</p>
敢于铤而走险,和朝廷对着干的人,都在乱坟岗躺着来。</p>
从王德化汇报来的京城状况。朱慈还算放心,京城作为天下的表率,只要京城稳定,想要稳定天下,也只是时间问题。</p>
随着科举制度的大概,朱慈所建立的考学部的落实,一系列对应的配套政策也逐步完善。</p>
这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教育制度的完善。</p>
原本大明的对于教育的投入还是很有力度的。</p>
地方上,由于政府的扶持,建立大大小小无数处社学。</p>
社学在数量上,还是学校的配套设施上,甚至比地方的县衙还要气派。</p>
这当然归功于朱元璋的功劳。</p>
而在中央上,有着国子监的存在的,类似于大学,不过和现代的大学显然不同,国子监更倾向于中央党校,培养的是为官的人才。</p>
这还远远无法让朱慈感到满足。</p>
国子监和社学的教授内容自然要随着科举改制而有所改变。</p>
但是,现在还不急于如此。</p>
已经放出去的风声是,来年的春闱是最后一次考取经义,在春闱结束之后,教授的内容再去更改还不迟。</p>
另一方面。</p>
军校也必须要建立起来。</p>
皇卫营上到勋贵,下到士兵,文化素养不说没有,最起码还达不到正常的水平。</p>
由于他们基本来源于军户,识字率甚至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p>
认字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便是军官应当拥有军官的素质。</p>
而不是看到敌人不管三七二十一的一窝蜂冲过去开撸。</p>
有素质的军队,和无素质的军队是两种战斗力的表现,就像德军,那一个个完全就是为打仗而生。</p>
军校必须有,隶属于军方,优先选择品行优良的京营户籍军户入校,学成之后直接成为下层军官,此寻常士兵的起点高上许多。</p>
忙碌的事情有些多。</p>
最重要的是对于教材的修缮完备工作需要亲自把控。</p>
另一件事情,则是在百忙之中,抽出来料理的家事。</p>
在宫里的这些日子,只要从皇极殿返回乾清宫,昭仁经常会蹲守着等他,粘着他。</p>
朱慈并非觉得烦,只是突然意识到了一点,昭仁年级也不小了,也应当开始蒙学。</p>
最起码得会识文断字,将来做一个有文化的进步女青年。</p>
女性在这个时代,地位低下,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话是这么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