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志刚和兰匡义给他出两万块钱拆除费用,周福才深知是怎么来的,他知道鲍志刚给他留了面子,就说:“我谢谢鲍市长和兰局长。”
鲍志刚说的沙副主席不再干涉拆迁这件事了周福才是知道的。之前,他跟舅舅通了电话,舅舅也没有办法,说新华社和党报的记者盯着这事呢,阆诸政府想不拆都做不到了,另外他也不好再强行干预,别因小失大,到时连舅舅都受到牵连。
周福才耷拉着脑袋,想了半天,才说:“我没话说,拆就拆吧,我自己拆。”
就这样,第二天周福才就找人开始拆顶楼。其他的几户一看周福才都顶不住了,也就坐不住劲了,纷纷拆除了自家扩建的建筑。
其实,周福才所以认头,跟江帆许多幕后工作有关。他善于利用媒体的宣传,看似媒体们是在为阆诸拆除违章建筑造势,其实江帆是在利用和引导舆论,从而起到监督和促进工作的特殊作用。
有的记者就现场采访了许多街头居民,居民都反映,这项工作的确利国利民,但就怕遇到有权有钱的人拆不下去了,那这项工作就不了了之了,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极易挫伤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
阆诸电视台更是在阆诸新闻拆违的报道中,几乎每天针对轰轰烈烈的拆违工作有个简短的点评,言语不多,但句句犀利,有个署名“朱一民”的点评文章,一时成为引导拆违工作走向的风向标。
他似乎总是喜欢跟政府对着干,前面刚报道了拆除进展情况,后面的评论就发出叹息,说,老百姓的违章建筑拆了,那些富人们的违章建筑还在,希望我们的政府能秉公执法一视同仁,矛头直指政府和富人区的违章建筑。
一时间,人们似乎从对关注拆违的报道中转到了“朱一民”的点评中,后来,电视台将这个朱一民名号的前面冠上了社会观察员的称。
一时间,更让这个朱一民的身份扑朔迷离,因为他说话言简意赅,观点客观、公正,对事不对人,说出了广大市民的心声。从他的口气和站位来看,人们就猜测这个朱一民可能是居住在阆诸的国家大部委的离退干部。
党伟应江帆的要求,结合了社会观察员朱一民的点评,写出了一篇从城市违建看城市综合管理水平的内参文章。所不同的是,这篇内参党伟没有送到任何部门,而是传真给了江帆。
传真机的这边,江帆已经等待多时,当接到这篇文章后,江帆就给佘文秀打电话,此时佘文秀还在北京“住院”。
不知为什么,江帆始终认为佘文秀的“病”和两件事有关,一个是沙洲的电话,他是躲了,将这一摊子撂给了江帆,让江帆自己去收拾。二是他在北京进行危机公关。
其实,不光沙洲,拆违工作之所以将强拆的期限延长,是因为方方面面说情的人都出来了,沙洲只是目前最大的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