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王大山拿出了一份九人的名单,弗拉基米尔格拉纳特拿出了一份三人的名单。
最后叶卡婕琳娜克里莫娃,王大山和弗拉基米尔格拉纳特三人选出了张浩波和高谊通二人作为主副二官,率领一支200精干干部战士,和十几名对阿富汗地形和习俗熟悉的高级特工,组成尖刀连,奔赴坎大哈。
公元1747年,普什图人艾哈迈德·汗被选为坎大哈各部落的最高首领,艾哈迈德·汗从此改称艾哈迈德·沙赫(意即皇帝),宣布建立杜兰尼王朝,定都坎大哈。
后来,艾哈迈德·沙赫的儿子帖木尔将首都迁往喀布尔,但坎大哈一直是阿富汗斯坦南部的商业中心和军事重镇。坎大哈除盛产水果外,它还是阿富汗斯坦牛、羊肉类的重要供应基地和羊毛集散地。
坎大哈位于阿富汗南部,地理位置重要,往西可达赫拉特,位于喀布尔、赫拉特以及奎达(巴基斯坦)的公路交叉点,交通地位十分重要。
同时也处于勒齐斯坦沙漠东北端海拔1000米的绿洲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坎大哈的大部分居民是普什图人和塔吉克人,也有少量俾路支人,人口约21万。坎大哈最初为亚历山大大帝所建。1221年曾遭蒙古人破坏。14世纪又遭帖木儿破坏。1522年纳入巴布尔统治。1747年成为杜兰尼王朝的首都。
普什图人是阿富汗斯坦的主体民族,亦称“阿富汗人”,居住在巴基斯坦西部的约上千万人,占巴基斯坦总人口的16%,又称为“帕坦族”。
阿富汗斯坦东南部和巴基斯坦西北部的民族。操普什图语,他们是阿富汗斯坦的主体民族。在“阿富汗人”这个词泛指在21世纪初阿富汗斯坦地区任何民族之前,阿富汗人是普什图人特有的名称。
普什图人认为他们起源于阿富汗斯坦,是一个共同祖先的後裔。有些部落是在13到16世纪由阿富汗迁往巴基斯坦的。
普什图人务农、放牧、好战。多数部落是定居的农民,既耕种又从事畜牧业。有些则是迁移不定的牧人及马帮。大多数人都愿意服兵役。据估计在阿富汗斯坦的普什图人口约750万人,在巴基斯坦有上千万人。他们组成约60个部落,大小不同,重要性迥异,各占一方。
普什图人属欧罗巴人种印度一帕米尔类型。语言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东支,受印度语族影响较大,有很多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借词,也有某些古伊朗语特征,普什图语用阿拉伯字母书写。
阿富汗斯坦普什图人分为杜兰尼人和吉尔扎伊人两大支系,其中又分若干小部落和部落集团,首领称王。
1747年杜兰尼部落首领艾哈迈德沙·杜兰尼建立了杜兰尼王朝,一度形成庞大的军事帝国。
此后,杜兰尼人一直在国内政治生活中起重要作用。在巴基斯坦的普什图人也保留着民族部落组织残余。其中又分为尤素夫扎伊人、阿夫里迪人、莫曼达人、阿拉克扎伊人等十多个族系。普什图人的祖先为公元前后几个世纪从中亚迁移到兴都库什山脉以南的游牧民族。10~11世纪时,一部分普什图人开始转为农耕。
阿富汗斯坦普什图人中约五分之一仍从事季节性游牧经济,多数人从事灌溉农业。巴基斯坦普什图人多为半农半牧的定居农民。
伊斯兰教传入前,普什图人主要信仰佛教和拜火教。约在公元9世纪的时候,一个名叫伊本·卡拉姆的穆斯林开始传播逊尼派教义。后来,他成为阿富汗伊斯兰教卡拉米叶派的奠基人。此后,伊斯兰教在大城市和商业中心开始传播。
15世纪,赫拉特已成为伊斯兰文化的中心。阿富汗斯坦和巴基斯坦的普什图人大多数属逊尼派的哈乃斐学派。逊尼教派实际上是国教。
在西部地区也有少数信奉什叶派的普什图人居民。在巴基斯坦的大多数普什图人也信奉逊尼派的哈乃斐教法学派,部分人信仰什叶派的十二伊玛目派。普什图人信仰虔诚,严守伊斯兰教义和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