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九一章 阴谋(1 / 2)

香江大亨传奇 周老怪 5098 字 2022-10-12

何少恒原籍粤省顺德,1900年生于一户贫寒之家。

何少恒只念过几年私塾,短暂的求学生涯,为他打下良好的国学基础。

何少恒在六十年代著过一本《阅世浅谈》,深入浅出、博古通今,非一般学者所能及。

何少恒迷恋读书,窘迫的家境使他不得不中辍学业,他先在老家做杂工,十四岁那年只身来到羊城,羊城是南华夏繁华都市,来这里发展机遇肯定会多。

何少恒是成千上万流入羊城的草莽贱民之一,他两手空空,光着双脚,因为家穷,连鞋都买不起。

他在盐仓找到一份杂工,负责打扫盐仓的卫生。

他整天仍是光着一双脚,盐有刺激性腐蚀性,一双脚给盐份蚀得红肿粗糙,

若有创伤,痛疼难忍。何少恒得了饷金,还是光着脚,盐份坏鞋,他宁可受皮肉之苦。

他整天仍是光着一双脚,盐有刺激性腐蚀性,一双脚给盐份蚀得红肿粗糙,

若有创伤,痛疼难忍。

大约过了一年后,何少恒就辞去盐仓的杂工,来到了一家金铺做学徒。

在那个时候,金银首饰很是固定,金银首饰远没有现在这么精致,款式也少,变来变去就那么几款。

而在当时,何少恒本来是冲着学一技之长而进入金铺里做学徒的,可是他在学徒以后没有靠首饰匠手艺为生,反倒是在鉴别金银成色的本事使他斩获不少。

何少恒很是勤勉好学,在过了一年多后就能独立操作。

何少恒的举动老板自然是看在眼里,于是老板未让他呆在作坊,而把他调到铺面——看中他的忠诚老实与识文断字。

在铺面,何少恒终于有了机会接触到各种形形色色的人,形形色色的话,何少恒他也很快熟悉了铺面业务,懂得如何以诚待客,很快的就能上手了。

那时不少顺德老乡“炒市面”,意思是钱币兑换,,如果运气好,一夜就能赚

得到数个月的饷金,当然也有运气不好的时候,不过这些并不在何少恒的眼里。。

在何少恒看来,自己天生就可以成功,所以不需要在乎其他的东西。

而何少恒征得老板同意,在工余之外开始炒市面。

羊城市面上流通的各种货币芜杂,有各种各样的,有官办银行发行的官元,也有私人银号发行的银票,还有各国的货币。

何少恒从小就深知本钱来之不易,不敢轻易“换水”,意思是一种货币兑换另一种货币。

何少恒他开始的时候关注蚀大本的人,通过观察何善衡洞悉出来了他们失败的原因第一自然是眼光不准,第二是大过贪心,而何少恒在观察了一个多月之后才下海换水,等待涨到小有盈利时趁早脱手,再又换水。

就这样周而复始,一遍遍的重复,何少恒的本钱愈滚愈大,显示出超众的金融天赋。

从这里也可以明白了有时候必须沉住气,在一方面是必须下手要快,眼光要准。

1922年,何少恒升为金铺司理,负责金铺日常经营。

在刚到羊城的日子里,何少恒赤手跣足闯羊城,而现在已取得了不起的业绩。

不过,这时的何少恒,在羊城开了眼界,尝得炒市面的甜头,不再满足做打工大佬的目标了,何少恒想要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

这时,何少恒结识了何氏。何氏是番禺人,两人相隔不远。

何氏也是十几岁就出来闯天下,交际广,是个比较玩得转的人物。

何少恒离开了金铺,就与何氏一道炒市面、跑生意。

1926年,两人合股在羊城上九路开了一问汇隆银号。

何氏做经理,何少恒为副,而当时的人们称呼他们的店为“二何银号”。

他们的开业资金为二十万,在当时这是一笔很大的数字,当然放在现在也是一笔不小的钱,足够在羊城盖一幢洋楼。

但是对于开银号来说,这笔钱很难以大小来衡量。

做得好,一年都可以翻番;弄砸了,血本无回。他们做了几年,小赚不亏。

而何少恒虽然没有借此发财,但是却长了很多见识,同时也激起他对银行的长久兴趣。

汇隆未兴隆,两人便友好分手。

何氏去了葡京,何少恒则去香江。他们经常在羊城聚会。

何少恒往返省港,利用两地外币的差价赚取盈利。其时何少恒三十出头,到了立业的年龄。

1933年3月3日,何少恒与林炳耀、盛春林、梁植为等好友创办恒生银号。

开张日期有四个“3”,在粤语中,“3”与“生”同音,取“生、生、生、生”之意,所以被称为“恒生”。

恒生银号铺址在香江港岛中环水乐街七十号,股本金十万港元,职员十一人。

后来部分亲友要求参股,股本金增至十二万五千港元。

对于香江来说,银行多,银号更多,在曾经有多少间银号,没人数得清。

这边开,那边关,生生灭灭百余年,当时有人作保守估计有几干间。

而到了如今这个年关,真正能成大气候的不足二十间。

而当时的恒生银号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不是发展为恒生银行,大概不会有人记得曾有过一间恒生银号。

恒生银行在日子里,信誉逐步建立,业务日益兴隆,效益可观。

等到抗日战争爆发,恒生银号在内地的分号逐步收缩到香江一地。

不过恒生银号的业务并未受到大大的影响,因为当时的恒生银号非常的曲线,而且内地来的商人多带金银等硬通货,他们须将其换成港币到市面通用,而恒生银号则大力开展兑换业务。

等到香江沦陷,恒生银号将资金偷运到葡京。

葡京中立,成为省港难民的聚集地,恒生银行仍大有作为。

葡京已有一间恒生银号,归葡京区氏家族所有。

这样,香江迁去的恒生银号就易名力永华银号。

在葡京期间,何少恒与老友何氏经常聚会。

何氏当时在葡京的贸易局任会计部主任。

何氏在葡京多年,是当地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所以恒生(永华)银号的许多困难都是何氏出面解决的。

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何氏是各方公认的华人领袖。

香江收复后,何少恒渐成为华人银行界的公认领袖。

早年羊城汇隆银号一门双杰,成为香江和葡京各界的美谈——当然这也是后话了。

当时何桑也在贸易局做事,通过何氏的引荐认识何少恒。

限额生意盈利颇大,但需要一定的关系。于是何少恒就与何桑组成大美公司,由何桑出面从事限额生意,两人都赚个盘满钵满。

后来何桑回港发展,在资金上得到恒生老大何少恒的大力支持——而这同样也是后话了。

比何少恒晚出道多年的的杰出银行家利国为,这个时候也流亡到葡京,而利国伟正是香江有名的利氏的堂侄。

利国伟祖父利文一,与氏的父亲利良一是亲兄弟。

不过,利文一这一支,到利国伟出生时已衰落。

而利氏虽被仇人暗杀,却留下大笔遗产,他的儿子利铭则、利孝贺、利荣大等人均毕业于英国著名大学。

利国伟1918年生于葡京,就读于香江敦梅书院和圣约瑟中学。

中学毕业不久的利国伟考入国华银行当小职员。

而从利国伟的这番经历里,可见他的家庭已沦为布衣阶层,他不得不独立谋生。

利国伟对他的家世讳莫如深,也许是利氏的二支,一荣一枯,他无意沾另一支利家的光。

利国伟进入恒生银号,是缘于恒生银号的一名职员何添。

何添当时负责恒生香江总部的法市、黄金业务,与国华银行有业务来往,与利国伟相识。

利国伟来到葡京,何添便向四位大股东谈起利国伟。

林炳炎、何少恒、盛春霖、梁植伟如获至宝,诚恳请利国伟来恒生银号工作。

利国伟没敢答应,当然他没有向国华提出辞呈,他觉得这个时候离开国华银行不好。

不过,利国伟对恒生银号的四巨头留下良好的印象。

这之前,他与别的大银行职员一样,一直瞧不起信誉不太佳、地位低一档的银号。

1945年8月,香江收复。恒生银号9月就在香江复业。

恒生银号的分工仍与战前一样,何少恒坐镇羊城。

1946年,何少恒与何添等友人,成立恒昌公司,从事粮食生意。

而恒昌公司即大昌贸易行的前身,二十余年后,大昌成为香江有名的大贸易行,贸易业务无所不包,成为何少恒的两大事业之利国伟也是这一年加盟恒生银号的,

银号生生灭灭十分频繁,利国伟此举,需要相当的勇气。利国伟后来回忆道“我是看准了恒生银号前途远大,才迈出这一步的。当然,银号的职业不如银行牢靠,但银号未必就不可成为大银行。”

1946年夏,果党为了弥补浩大的军事开支,大量发行金圆券,禁止民间私藏金银。

金圆券膨胀,信用下跌,人们设法将金圆券换成外币保值,恒生银号抓住这有利时机,大力开辟兑换业务。

兑换比率比平时贵许多倍,急需外币的有钱人在所不借,只要有外币就成,好携资产逃出内地。

1949年,移民潮达到顶峰。香江是内地有钱人的临时避难所。他们携带来的多是金银,需要兑换成部分外币急用。

“炒金热”应运而生,很多在港的粤省、沪上人都卷进炒金热。

何少恒从1948年起,返港主持恒生银号炒金业务。

炒金风险极大,狂飓迭起,一夜暴富、一朝破产屡见不鲜。有不少炒金大赢家,最终落得倾家荡产,欲哭无泪。

而何少恒一路顺风、吉星高照,以后恒生银号无论贷款还是投资,出手数十数百万,令同业眼红不已。

这次炒金热,沪上帮大多锦羽,粤省帮胜者较多。恒生银号何以这般出色?

何少恒及恒生银号同事均守口如瓶。

卷入炒金的沪上人,大都是银行家、银号老板、股票经纪人等,他们一来香江就给“放了血”,因此,在香江执业的沪上帮,多事实业,而少有吃金融饭的——当然这是题外话。

1949年2月,恒生银号舵爷林炳炎在港病逝,由何少恒承其衣钵。

林炳炎是恒生银号的奠基人,恒生银行正是在他的总决策下,由一间默默无名的小银号,发展成同业中的大哥大。

而何少恒上任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为恒生银号改组银行作准备。

香江开埠百余年来,政府对银行行业的发展及管理,一直奉行自由的积极不干预政策。

1948年1&nbp;&nbp;月29日,港府首次颁布《银行条例》,只规定经申请由总督会同行政局发给牌照,每年缴纳五千港元牌照费的企业,便可经营银行业,

而对银行业务,却无具体规定。

无论是条例颁布之前或之后,在香江领牌开办银行是比较容易的事,

这也让别人想,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准银行机构——银号?而业主为什么不改为银行呢?

银行的业务,虽没有专门的法律条款约束,却有惯例,这种惯例由早期的外资银行带来,成为以后华资银行执业的范本,这种无形中的束缚力,

使没有现代金融概念的华人业主及顾主,颇感不便。许多华人银号商,视执业银行为畏途。

而银号经营灵活,显而易见;当然银号信誉不佳,也是显而易见。

因此,如果要想获得大发展,必须走银行这条路。

这就是何少恒的出发点。何少恒的主张得到利国伟的大力支持。

换句话说,如果恒生银号不改银行,是留不住利国伟的。

利国伟正在自修金融学,后来还考上英国银行公会会士资格,是恒生银号第一位镀过“洋金”的银行家。

1952年,恒生银号注册为法人组织的有限公司,何少恒任董事长。

1953年10月,恒生银行迁入皇后大道中一百六十三—一百六十五号的自置物业。

从规模上讲,相当中等规模的华资银行,业务性质尽可能向银行看齐,但名称仍叫银号。

战后经济的恢复与加工业的蓬勃发展,促使香江银行业急剧膨胀,梦寐以求改组银行的何少恒反而下急,他认为这样办银行注定会执笠(破产)。

他主张渐进,等条件成熟再易名。

恒生银号缓慢而稳健地将讥制纳入银行轨道。

只念过几年私塾的何少恒,显示出大银行家的远见卓识。

因此,恒生易名银行后,不曾遇到阵痛,而是迎来了高速发展。

1958年,香江转口贸易占出口总值的57.8%;而到1959年下半年,转口贸易只占出口总值的30.4%,而高达69.6%的出口总值为香江本地的工业品输出所创造。

这一惊人的变化,标志着香江正在从转口贸易型经济转为加工贸易和转口贸易并重型经济。

这被誉为香江经济起飞的里程碑。银行将会在未来的香江经济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古老作坊式的银号将成为夕阳行业。

从内部条件来看,这一年,恒生银号注册股本增加到三千万港元,实收股本增加到一千五百万港元。如此财大气粗的银号,当时唯有恒生银号了。

并且,恒生银号的机制已基本实现了银行化。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何少恒买下中环消防局侧的旧楼,拟建未来的恒生银行大厦。

1960年1月1日,恒生银号改名恒生银行。而在次年,二十二层的恒生大厦落成,

外墙采用玻璃幕墙和铝材,是当时最先进的建筑材料。

银行物业是银行信誉的标志,恒生一易名就不同凡响,令同业刮目,反观一些开办多年的银行,却仍是钱庄银号的格局。

银海行船,有风有浪,这对恒生银行,既是挑战,当然又是考验。

1961年6月14日,香港爆发二战结束以来最大的挤提风潮。

廖创兴银行人山人海,存户排着长尤般的队伍,焦虑地等待提取存款,有的存户甚至露宿街头等候次日取款。挤提连续3天,据统计排队挤提的总人数逾2万人。

如此汹涌的挤提风潮,即便是金山银山也会搬空。廖创兴银行如抽干血液的躯体,奄奄一息。该行创始人廖宝珊,欲哭无泪,一命鸣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