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一章 争论(1 / 2)

<divid="tet_c">其实吧,张溪和魏延也不是傻子,他们当然知道自己提出的戍边计划到底有多离谱。

但现实的情况,让他们没有太好的办法。

按理来说,关中军屯,就该在关中当地发动郡兵进行军屯,跟什么荆州,益州,凉州的郡兵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戍边可以,但不是这么戍边的。

可关中实际的情况,大家都清楚满宠不当人啊。

原本关中有二十余万户,九十余万丁口,可满宠一下子迁走了四十多万,可不就等于是空出了一整个左冯翊出来了嘛。

更要命的是,这没有被满宠迁走的近五十万人里,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回归了关中三辅,有些百姓逃入了山林求生,有些有门路的世家已经迁往凉州,益州等地避祸,一时半会儿的也回不来,整个雍州刺史部四个郡,目前登记在侧的总人口数,将将四十万出头。

如果不用戍边的方式,哪怕以十丁一兵的极限比例来招募郡兵,最多也不过是得兵四万人这点人,哪够在左冯翊这么大一块地方搞军屯的?!

实在没办法,这才出此下策。

而且按照张溪和蒋琬的联合估算吧,在左冯翊采用轮耕的方式,那么军屯所需要的的人数,大概常规保持在七八万左右就足够了。

前期可能要求的人数会多一点,但那主要是为了恢复生产,等待生产恢复了,那需要的常规军屯兵力,就没有那么多了。

到了那个时候,三郡郡兵就不需要全部都来左冯翊戍边了,平均两三年来一次,基本就能保证左冯翊的军屯可持续发展了。

至于北军说真的,在雍州人口数量没有恢复前,恐怕北军真的必须停留在长安了。

一方面,北军精锐,本身就是震慑曹魏的一股力量,单靠郡兵,是很难直面曹魏的中央禁军精锐的进攻的。

另一方面在关中那么大一片区域内搞屯田,北军精锐不看着,真的能让天子放心么?!

有些事儿,就看你从什么方面去解读了,以张溪的精明和魏延的忠心,这俩可是真的从头到尾都没有想过要插手北军军权的问题。

当然,即使刘备后来想明白了这点,他也依然有些犹豫。

三万北军,是他手里的一把刀,这把刀也是需要以防万一的成都那边的情况还不明朗,如果有需要,这三万北军,就是他南下平叛的一道利刃,是不能轻易放在左冯翊的。

虽然就目前的情势看,诸葛亮在成都坐镇,事情进行的非常顺利,不至于会出现大规模的叛乱但刘备却不能不留下属于自己的后手。

可长安方面的情况吧,也是如此。

如果按照常规的方式去治理雍州,短时间内是无法做到快速恢复生产的,因为丁口的缺失实在太大。

而刘备始终不肯领军回成都,也没有立刻遣散北伐军的原因,也在于刘备清楚,在这么大的关中,没有个十万左右的兵力拱卫,是很难保证关中的安全的。

某种程度上来说,曹丕的迁民入关策略,确实是直接打击到了刘备集团的软肋,让刘备集团即使能占据关中,短时间内不一定守住关中。

这下搞的,刘备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先等着,等到庞统和黄权的到来,问问他们的意见。

而庞统对此的意见嘛嗯,给了张溪俩白眼。

“元长也是天下智谋之士,如何出的此等劣计?!”庞统一点没给张溪面子的说道,“以三州郡兵戍边军屯,元长莫不怕三州震动,士卒均怀怨恨之心?!”

张溪一听这话就不乐意了,问道,“士元兄何出此言?!士卒戍边,乃两汉定例,为国戍边,何来怨恨可言?!”

庞统闻言,嘿嘿冷笑一声,说道,“为国戍边,自然无所怨恨,然如此频繁元长就不怕重现陈胜吴广旧事?!”

这话说的,就有些重了但也说明了如今这个时代,对戍边的一个态度。

这年月的郡兵,有几个愿意去戍边的?!又有几个能在戍边任务结束后,安全返回乡里的?!

别说现在是战乱时期,就是在和平时期,这一路上近千里的行军路,那就是一条黄泉路好不好。

当然,如果张溪非要胡搅蛮缠,指责庞统举例不当,拿当今天子比作秦二世,也不是不可以但那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而且刘备也不是那种没脑子的人,不可能不知道庞统这么说的重点在哪儿。

重点在于——没有郡兵愿意承担这样的戍边任务的。

而庞统则继续说道,“世家乱,不足为虑。世家所求者,不过利尔,以利诱之则乱平。军卒乱,其害莫大焉,轻则侵掠州郡,重则败坏国家根基,此不可不慎也。”

一旦郡兵因为不愿戍边而选择叛乱,那可就不是一般世家煽动的叛乱那么简单了。

世家追求的是利益,你只要愿意给出利益妥协,他们能掀起叛乱,自然也能快速平息叛乱。

可郡兵叛乱,那就是底层士卒和百姓的叛乱了,这要是闹大了,可不是那么容易平息的。

到那个时候,州郡陷入战火也就算了,你别忘了咱们主公的立世之本是什么。

以民为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