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六章 又一笔代理生意(1 / 2)

和阿水同志聊了一个多小时,两人有说有笑走了出来,送走我水哥之后,李达康又去关心一下签约情况,却发现还没有完全弄好。

那位律师说,这毕竟是标的几亿的大合同,因此为了保险起见,也是为了今后不出现争议,建议老齐最好还是拿到一份东大一把手的授权,这样就完全没有问题。

这当然是小节,也是技术上的问题,充分体现了这位港府律师的细致和专业性,因此齐副校长自然是从善如流。

询问该如何操作的时候,那位律师说到,如果想今天就签约,那就让学校传真一份授权书过来就可以,复印件先在特区政府的相关部门备案,相关部门会承认复印件的有效性,等下次来香江,再把授权书的原件带过来就可以。

考虑到这份和怡和的代理协议最好在今天之内完成,因此老齐自然是马上和家里打电话,把情况一说,潘校长那边当然也马上行动起来,问清楚授权书的详细格式和注意事项,学校那边已经在弄。

这当然需要一点时间,等李达康过来的时候,大家其实正在等学校的传真。

面对这种几个亿的大合同,自然是谁都等得起,期间也没人觉得不耐烦,大伙在等待的时候,很自然就续上之前的话题了,一群人热火朝天的继续讨论当下的亚洲金融危机。

李达康注意到,目前大家议论最多的其实就一个话题那就是如果香江的金融真出了问题,中央政府会不会出手救市?

这当然也很正常,毕竟无论是老齐或者东大其他几个学院的副院长,他们虽然都是学者教授,但在经济和金融领域,那还真没有怡和几个人专业

既然专业问题没办法深入交流嘛,那当然就是聊这种“ye&nbp;r&nbp;n”的话题最合适。

嗯,这一类问题其实就有点像“立场”问题了,既然涉及到“立场”,东大几位老师的立场自然是完全一致,说法也和之前的老齐完全一样。

他们对几个香江人说,咱们内地政府从来都是说话算数,既然承诺了会救市,那就一定会救市。

几个香江人的态度就没那么坚决。

老戴和那个港府律师还好,但另外两个跟老戴一起过来的人,他们的态度就明显犹豫很多,其中一个更是很悲观,觉得就算有中央政府出手,但这次索罗斯他们来势汹汹,不仅有备而来,并且点住了香江金融的死穴,因此特区政府恐怕很难全身而退。

考虑到还想和老戴合作一把,因此李达康也很自然的加入到议论当中。

李达康的态度当然就更加旗帜鲜明,他不仅说中央政府肯定会出手,更是直接对怡和那个最悲观者说

形势没有你想象中那么险恶,目前香江的外汇储备900多亿美金,全球排名第三,大陆的外汇储备1200多亿,仅次于小rb全球排名第二,两者相加的话这就要远超rb全球最多了。

而这种金融战,外汇储备其实就是弹药,就是底气,咱们既然弹药充足,那真没必要怕一个区区索罗斯。

李达康继续对那个悲观者说,咱们不仅弹药充足,你更别忘记当今大陆主管经济的是谁?那可是被西方称为“经济沙皇”的那位,他的水平和能力可是连当今美联储的主席都自愧不如。

在共和国的历史中,不敢说他是最好的那位,但绝对是到目前为止最懂经济的那位,目前的长老院既然有这样一位在那坐镇,索罗斯怎么会是他的对手?最后真正难以全身而退的应该是那些国际炒家才对。

嗯,李达康既然把这位都搬出来了,这其实就已经把天聊死。

因为香江已经回归,所以就算怡和这些人再是英资,再怎么有不同意见,也不好在这个场合和李达康争论。

不过话说回来,怡和这些人都算是金融与经济方面的行家,因此对于李达康这个“最懂经济”的说法还是都没有异议的。

其他不说,就说在过去数十年时间,国内经济长期受到“三角债”问题的困扰。

“三角债”问题就是在这位手上得到解决的!

也正是因为解决了这个问题,经济学就诞生了一个新名词,叫做“软着陆”。

不夸张的说,仅仅凭借这样一个功绩,这就要秒杀绝大多数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因为“三角债”问题的产生,这其实和早年的计划经济有关。

大家都知道,由于在这种经济体制下,所有权都是归属于国家,因此所有的经营者别说是所有权了,连经营权都可以忽略不计。

你当一个工厂的厂长,你除了组织生产之外,包括销售你都不用太操心,大多数时候国家会帮你包办。

那么在这种经济制度下,货币的作用很容易被忽略,很容易产生一种“以物置物”的经济现象。

打个比方,这里有一家水泥厂,那个地方有一个钢铁厂,正好在同一段时间,水泥厂需要买一些钢筋了,钢铁厂又正好要用一批水泥了。

于是两家一拍即合,决定来做这个生意。

可由于所有权都是国家的,两个厂在谈这笔生意的时候,都觉得就不用那么麻烦了吧,反正价格都是国家规定的,咱们直接以物置物,我用我的水泥换你的钢筋,这样岂不最好?既方便又省事。

嗯,假如真有前面这个例子怎么巧,那当然是很省事,然而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这样的“巧合”当然是小概率事件。

比如同样还是前面这个例子,水泥厂确实是需要用一批钢筋没错,可钢铁厂在这个时候并不需要水泥,他倒是想买点什么东西当作福利发放给职工。

后来钢铁厂一打听,正好本市的啤酒厂需要一批水泥……

于是在钢铁厂的撮合下,大家决定来一个“三方交易”。

可是在准备三方交易的时候,却又发现新的问题了,那就是需求并不对等,这其中水泥厂需要的钢筋最多,要远超过钢铁厂需要的啤酒和啤酒厂需要的水泥,怎么办?

于是啤酒厂就发话了,说大家都是兄弟单位嘛,生意还是可以继续做的,就拿你钢铁厂来说,你今年需要给职工发福利,明年就不需要吗?

所以我们的交易还是继续,你先把钢筋发给水泥厂,等到明年你们发福利的时候,再来我这拉啤酒,算是补足那批钢筋的款项,你看怎么样?

钢铁厂一听有道理啊,觉得自己家大业大,现在的生产形势看好,那么到了明年,那肯定还是需要给职工发福利的,于是就同意了。

然而让钢铁厂没想到的是,等到了第二年,啤酒厂竟然因为经营不善倒闭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