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六十六章:和阗高台(1 / 2)

民国诡闻实录 漆奥峤 1602 字 10个月前

岳观潮他们站的位置还算高,可以一眼看到墨玉县城的布局,这座墨玉县城分为两个部分,高台老城和墨玉老县,二者靠近喀什河西岸,互相衔接形成如今的墨玉城。

仔细看,喀什河蜿蜒流淌牵连远方绿洲,在西岸多出一块几十米高、数百米长的巨大土崖,就好像是在绿洲之上形成的高大堤坝,呈半月形沿河隆起,要说高度,完全不能和南岸的昆仑山诸峰相比,不是特别高,但在平坦的绿洲地带,却也是个极好的制高点。

这土崖上承载的,就是墨玉老县的高台城!

何为高台城?

高台城也叫高台民居,是疆地百姓因地制宜发展出的独特民居建筑,就好像是西南的吊脚楼、岭南的客家土楼、陕甘的地坑院,具有很鲜明的地方标志和地理特色。

这些高台城多是建立在土崖或者土台之上,充分利用了断崖土台地势较高的特点,第一层房屋依崖壁边缘而建。

修建时会准备大量的泥巴和杨木,泥巴会混合茅草、草根这样的东西,既能增加泥巴坚硬度,也能让泥巴尽快干燥。

至于杨木,充当的是构件作用,村民多是会将杨木完全削去外皮,做简单的木构件处理,使得他们能承载大重量,放置在墙壁上形成屋顶、棚梁、架木、阳台、廊道。

修建成之后,屋子要么是夯土黄色,要么会涂上混有药粉的白石膏、红石膏或者灰蓝橘黄石膏,以此来保护墙体,同时防止虫蛀鼠钻。

由于百姓多是祖辈混居,随着家族人口不断增多,他们往往是在土楼的顶部另外加盖,以此类推,无论产生了几代人,都以这种顶楼加盖的方式产生新的屋舍。

再加上整个土崖不会只有一户人家,通常是几百户人家共同使用,大量的屋舍土楼会很快将土崖壁外缘完全铺满,经历近百年后,土台上的屋舍楼栋就好像是依附于石头上的野草竹笋,将土台完全占满,形成房摞房、楼连楼、院套院、崖靠崖的屋舍奇观。

这些土楼民居并无标准式样,布局外形很是灵活,都是根据百姓家族的需求而定,既没有中原那种必须四平八方、中轴对称的建筑概念,也没有必须建造平地或者风水宝地的空间意识,在地形和空间中不追求任何形式和美感,只达到物尽其用。

在极度自由的理念下,院落楼栋各异,小者只有平房院落,中者高二三层,大者高四五层,最高的土楼,依据土崖的地势,在崖下修建四层、崖上修建三层,形成上下七层的土楼景观。

这种灵活松散的结构既然追求自由,那就注定要丧失统一性,整个土崖的房屋全无任何章法,上下落差、高低错落、前后连通、左右通廊、层叠繁复,到处都是风格独特的临街楼、过街楼、跨街楼、悬空院、高台院,越是在高处,就越是能见到如同空中楼阁式的院落。

若走进其中,随便放眼一看,最多的就是屋舍连楼之间的走廊、栈道、巷道、阶梯、阳台,它们四通八达、纵横交错、曲弯回绕、上下急转、甚至有可能还要钻桥过洞,若非是有熟人牵引带路,生人压根就没法完全走通,很可能走了几个时辰,还在原地兜圈子。

粗略一看,房屋整体杂乱堆积,看起来确实松松垮垮,不成章法,但是它们在修建时既然追求高屋楼厦,就已经做好了打算!

这些屋舍夯土严实,混有当地独有的岩粉,极为坚硬,只要风干水分,就是拿刀口去碾压,也只能碾出许多碎土,只要是已经成型的高台村落,往往是已经发展了数百年甚至近千年,足以可见这些高台楼屋的坚固耐用。

屋舍建筑的风格,和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有关,这种高台城的出现,和绿洲的环境密不可分。

和田绿洲所在的位置,在古代属于东西方关口,往西可以到欧洲中亚、往东可以前往河西走廊,甚至往南还能进入藏地,这种独特的地理优势,使得和田绿洲成为东西方交往的咽喉之地,说是东方的西大门也不为过。

换言之,只要控制住了和田绿洲,也就控制住了西域对外贸易的关口,和平时这里是四方繁荣的丝路商国,战乱时,这里就成了三方必争之地!

高台城的出现,刚好满足了绿洲地区百姓的需求。

首先,高台城依山据崖,修建在高处,可以直接俯瞰一马平川的绿洲,战争时最难打的就是以低打高,百姓借助土崖本身的高度,再站在堡楼之上,可以轻易看到远处的动静战况,形成对下的有利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