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住院(1 / 2)

远方的秘密 浩瀚馨语 1683 字 2022-12-13

南秉怀重新展开信纸,并移开上面那张且令他无比伤感的信纸,并让它飘落在地面上。

女老师从俯身把那张信纸拾起来,但知道它让眼前这位科学家伤心了,并不没有交到他的手里,而是低头浏览了上面的内容。显然,她并不知道自己的同事以及所陪同的那个男人到底给这位科学家写了些什么内容。不过,当她看到那个男人的亲笔信时,不禁有些动容。

再抬头瞥了科学家一眼,发现他的神情无比的凝重,双眼几乎冒光了,心里不由紧张起来。

苏湘悦给南秉怀的信无法让他保持平静,因为她的措词很强烈,还不像之前杨启明那样委婉。

秉怀,当你看到我这封信时,你我便已经彻底分道扬镳了。本来我不想再对你说些什么,但经不住启明的相劝。他非让我给你一个交代。我只好听他的了。虽然你我热恋了几年,但你根本不了解我的志向。

我是一个性格高傲的女孩,从小就喜欢被浪漫和幸福包围着,对于求偶可以说是很苛刻。当初上大学的时候,班上所有的男生里,也只有你和启明能纳入我的眼界,因为你俩的成绩是最突出的,并且得到校领导的重视,将来一定会被分配到重要的科研机构工作。当然,我只能接纳其中一个。其实,我当时喜欢启明比你多一点。因为他成绩优异的同时又比较帅,是班上女生们追逐的目标。可他对别的女生简直是不屑一顾,而把所有的感情投入到了我的身上。我当时虽然感动,但并没有贸然做出选择,因为你也在追求我。我倒要看一看你俩之中谁最有出息。

毕业后,我留校工作,而你和启明果然被视作天文学的后起之秀被直接分配到了重要的科研机构。不过,你比他幸运,拿到了唯一的出国读研的名额,眼看前途不可限量。我才最终做出了抉择,选择你做我的男朋友。因为国内的生活环境太差了,我希望自己能像鲤鱼跃龙门那样,早日去一个舒适的环境里生活和发展。因为我的舅舅在跟我通信时,经常向我介绍美洲那里的现代化生活,令我无比的向往,但我碍于面子,并不想凭借他的关系出国,于是就把希望寄托在你的身上。希望你能在国外扎下根,并风风光光地把我接出去。

可是,你却让我失望了。我真读不懂你了,为什么不听我的劝告,非要拒绝国外高薪挽留?你嘴里口口声声称要报效祖国。可你已经回来快一年了,国内有你发展的空间吗?在科研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你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只能让自己的才华付诸东流。你现在无法施展自己的包袱,却学会了怨天尤人。

我都不敢想象跟这样的你生活在一起会意味着什么。当我好不容易有出国的机会了,本想也给你一次机会,但没有料到你居然说了那样一番话,好像全中国只有你一个爱国者,而我就是一个叛国的人。好了,伤感的话就不多说了,也许是人各有志,你好自为之吧。对于我来说,值得我最大欣慰的就是启明还在默默等着我。他为了我不惜放弃自己的志向,就凭他对我的这份情意足以感动我一生。希望你不要嫉恨他,因为你已经失去了机会,凡是走过的路,就别想回头了。鉴于曾经的情分,我最后要对你说的一句话就是四个字——祝你幸福!

南秉怀一口气把这封苏湘悦的亲笔信读完,突然一股无名火起,顿时一阵天旋地转···

“南教授!您怎么了?”

他在失去知觉前,隐隐约约听到了女教师的惊呼,随即什么都不知道了。

等他苏醒过来时,发现自己已经躺在一间病房里了,不由一愣,便要挣扎着从病床上坐起来。

就在这时,床边的一双手把他紧紧压在床上:“别乱动,你现在还输着液呢。”

他这时才看清那位女老师正守候在床边,并利用她的双手紧紧固定住自己。

南秉怀又侧脸看了一下自己的左手,果然连着一只吊瓶。

“我···这是怎么了?”

“您在我们学校宿舍楼前晕倒了,是我把您送到医院的。”

“我晕倒了?”南秉怀顿时回忆着失去记忆前的一幕,“我患了什么病?”

“医生说您因为长期营养不良和失眠而导致贫血,并在精神上遭受刺激的情况下而产生休克。所以,您只需要休息和补充营养。”

“哦,原来是这样,多谢您救了我。”

女老师嫣然一笑:“我只是帮忙把您送到了医院,算不上救了您。”

“多亏您了···我还是该好好谢谢您。”

“您就别跟我客气了,就算看在湘悦的份上,我也是义不容辞的。”

“不要跟我再提她。”

南秉怀又是一阵悲痛欲绝,苏湘悦与杨启明的结合让他品尝失恋的同时,亦让他肝肠寸断。

女老师的眼睛突然湿润了:“南教授···我刚才看了湘悦老师和您的同事留给您的信了···这事不怪您。人各有志,您千万要保重自己的身体呀,因为您们这些科技工作者才是国家的希望。”

南秉怀愕然望着有些动情的女老师,沉寂了半晌,才喃喃道一句:“谢谢您。”

女老师继续湿润着双眼:“南教授,我知道你心里的苦,但再大的困难也要挺过去,因为国家需要您,需要您收拾好心情继续工作。您千不万不能因为失恋的痛苦而从此一蹶不振,这会毁了自己的前途。”

南秉怀在对方鞭策性的劝导下,有些不好意思了,但也化解了一些内心的沉痛。

“谢谢您,虽然您跟湘悦是同事,但却跟她一点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