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年前才来的甲班,还不太清楚甲班的规矩,匆匆上阵的结果,就是在旬考上丢了颜面。旬考不像丙班那样只考帖经题等,考试方法简单粗暴,要考的东西却极多。
时下科考,主考帖经题、墨义题、策问题、经义题、杂文题五种题目,旬考就是从这五种题目里随机挑选。也就是说,这次旬考是靠帖经题,那整张卷面都是帖经题,这是最简单的,毕竟能入甲的学生,不敢是帖经题还是墨义题都是不成问题的。难的是后面三样,策问题、经义题、杂文题。
策问:大部分涉及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吏治等方面的问题,命题形式和现代语文考试中的论述题或命题作文差不多,也像现代社会的公务员面试问题一样,给你一个热点问题,你来围绕这个问题分析、阐述你的观点,要有深度方为上佳。
杂文:是以官吏所常用的篇、表、论、赞为体裁,让考生作文,类似今天的应用文写作,亦称为公文写作,有固定模板,上手快,出彩难。
经义:以儒家经典中的一段一句或不同章节同一主题的句子为题目,让应试者作文,阐述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类似今天的读后感。
这三种题目本身可考的东西就太多太多,加上为了推陈出新,很多考官们煞费苦心,又在此基础上搞出了截搭题。
尤其是经义题的截搭题,简直是历年历代考官们的最爱。
所谓截搭题,顾名思义,就是将出处不同的句子去头去尾拼在一起,或者将几句内容互不关联的话凑在一起,将本来不当连的地方连起来,乍一看,考生莫名其妙,再一想,晕头转向。有些学识浅薄些的,连截搭题考的是什么都看不懂。科考场上考的也是心态,看不懂题目还怎么考?考生心态崩了,考官就笑了。有个极为有名的截搭题,考题就是:“君夫人阳货欲”。
别想歪,以为是什么大户人家的夫人想那啥那啥了。
完全跟那些乱七八糟的没关系,这句话出自《论语》的两个章节,“季氏”第十六:“邦君之妻,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季氏”第十七:“阳货欲见孔子……”
你说说这都叫什么事?
读书人何苦为难读书人?
对于截搭题,天下读书人深恶厌绝,考官却情有独钟。于是时下的学馆之中,也有不少截搭题的考法。不过丁宝林还算厚道,念及这次有七人刚刚入甲,没整这种截搭题出来。
他此次旬考考的是策问题。
题目是:“问淮安鱼税。”
淮安乃大盛一个郡县,因为临着淮海,那儿的人民都以打渔为生,土地是盐碱地,种地的极少,当地的赋税以鱼税为主。然而百姓们靠天吃天、靠地吃地、靠海吃海,海龙王开眼睛给口饭吃,日子就好过,海龙王不高兴,日日兴风作浪,就是九死一生,这是拿命在求生活。因收鱼税,当地百姓怨声载道,甚至在平雍年间还发生过渔民暴乱的事情。这之后,平雍帝下令减免鱼税,才保得那一方太平。
乔明渊拿到这题目,脑中立即就想起了这件事来。
赋税根本在民,用在社稷,最终目的仍该是安抚百姓,保住国家的繁荣。这种问题,卫轻轩曾经拿来问过他,他略一思索,就将当初卫轻轩说的话用自己的意思表达下来。
“夫赋税根本,在于用民……”
洋洋洒洒,一篇近千字的策问题就此展开。
围绕着淮安鱼税的起源、发展和祸乱之因分析了一番,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对策:“悉知一方稳,惟求生计。生计之错,错在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地利不可逆,人和而可为。开荒原之山,迁海乱之民安于中;沿九朝之海商,扩民生之广陆,抚周域之民,何为太平,亦可见耳!”
说白了,要解决淮安鱼税带来的弊端,一是要广开荒地,进行迁徙,使百姓安稳;二要广开海禁,拓展百姓的营生道路,政府出面安抚百姓,淮安的太平就可以看见了。
乔明渊作文顺利,其他三人就没他这般文思泉涌。除了沈秋池之外,董路和林则惜都有些抓头。
两人趁着过年倒是学了几天做文章,可这种需要时日的事情,不可能一朝而就。因此,两人很是勉强的做完了文章,上交给了丁宝林。
当天丁宝林收走了试卷,只略看了一眼大家的卷面,就点了点头。
甲班的学生,不管文章做得多不好,卷面是一定要整洁的,否则夫子当场撕了考卷,连看都不看,这是为了培养学生们的好习惯。
馆主点了头,就意味着大家的卷面是过关的,提心吊胆的大家稍稍松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