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帝自然明白,都是老狐狸,旁人要看什么,他给看就是!
乔明渊不能被翰林院送上来,他也耐着性子不去叫,换个旁人来讲书,他听着就是,愣是让那些老臣一点端倪都没看出来。
如此过了大半个月,大家信了,天启帝真是看上了乔侍读讲的书,仅此而已。
他倒也是内阁议事的时候不经意的跟德安抱怨了一句:“最近翰林院是怎么一回事,送个侍读学士来,连《牒用新政》都讲不清楚,乔侍读来讲的时候,朕问一句他都能说得明明白白,魏英章办事真是越来越不中用!”
一句不重的抱怨,偏偏安了那些内阁老人的心。
当然,大家看的还有新上任的通政司左使慕青易,对自己这个女婿的态度。
按照大家的想法,慕青易三个女儿如今就剩这么一个在身边,定然是百般疼爱,对女婿也会青睐有加。但显然,慕青易压根没让大伙儿如意,甭管关上门来他是如何对乔明渊赞赏有加,走出去一律是冷脸。他在京北吃了十五年的苦,对这个朝局有种超然的了悟,他私下跟慕绾绾和乔明渊说过,天启帝对乔明渊有大用处,这样处理对女婿最好,因此在人前,慕青易压根不给这个女婿一个正脸。
有人揣测是慕青易爱女心切,想到女儿小小年纪就命苦,嫁了个乡下泥腿子,如今泥腿子是爬起来了,但也改不了身上的寒酸气,才引得慕青易不满。
慕家上下态度都很一致,唯一对乔明渊略微有些和善的,便是慕家二字慕之见。
总之,慕家阖家上下,除了回京城那一日在慕家聚过一次,此后都是慕之见跟乔家人走动,慕青易跟长子慕之遥是从不出面的。
如此一来,慕家态度格外明了,高元潼下手整治给乔明渊也越发不留情面。
这阵子乔明渊在翰林院闲得发霉,还得时时遭人挤兑,更需谨防有人栽赃陷害,日子过得颇有些提心吊胆。
转眼天启帝十年已经去了一半,到了七月中,已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京城每年的夏天都热得人抓狂,总有不少人中暑倒地,济世堂熬了药汤解暑,放在门口随便喝,一时间又赚得一片好名声。
慕绾绾的名声好到什么地步?
别说是街头巷尾人尽皆知,就是边疆军队上也大多流传着济世堂的威名。
还不是去年送的那一通冻疮膏赚来的?
当时慕绾绾做了人情,没直接送给户部,反而是送给了周边的百姓。这些百姓里也有不少家人在边关当兵,写的家书里说了这事儿,也有人担心儿子没得用,自己舍不得用冻疮膏托人给儿子送到了部队上,于是很多人就知道了,朝廷买的这些冻疮膏都是京城济世堂做的,济世堂还免费送药给穷苦百姓,是当真无愧的悬壶济世。有人亲自见过慕绾绾,回头说那是个绝色美人,说她是观世音菩萨转世的都有。
名声好,那冻疮膏用起来更好!
前一天还痒得恨不能将手剁了,涂了两三次,明显不痒了,再涂一两天,手上脚上的冻疮全没了!
军队人那么多,人一多,事情传得就快,去年送到边疆的那些冻疮膏几乎是被瓜分一空,还日日有人问朝廷今年冬还买不买冻疮膏,这比给他们银子都实在啊。
当然也有人说,能做出那么好东西的女郎中,她不是神医是什么?
在世华佗的名声传出,旁人还不知道她慕绾绾长了几只眼睛几双手,就断定了她医术高明。
好巧不巧,西北军里有个将军叫陈启,那冻疮膏他也用了,用了之后觉得当真是好药,给京中的家书中写了这事情,让家人也去准备一些。
陈家是什么人家?
在朝廷上,陈家最大的文官就做到太子少傅,要说手里有权,也没多少权,至少是比不上内阁那些权臣的。但太子少傅的好处在于,未来帝王跟他亲近,保不齐下一代就出个什么了不得的人物。陈家多出武官,从西北军到南边卫国军,基本的都是陈家的人在统领。捍卫一方疆土,陈家人算得上义不容辞,本就颇有威望,更何况如今陈家还出了个皇后呢?
天启帝的继任皇后便是陈家所出,年过三十的陈皇后比天启帝小了不少,老夫少妻本就得宠爱,加上去年陈皇后才给天启帝又生了个嫡子,这宠爱劲儿一直没过去。
陈皇后在宫内如今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跟天启帝的感情十分好,她出身名门,眼界目光比常人更有格局,知道天启帝的儿子们都大了,她就是生了嫡子多半也没什么可能,索性懒得去争这些,她膝下还挂着一个早就成年的大皇子做儿子,仰仗自己襁褓中的儿子,还不如先笼络了大儿子,至少这个大儿子万一真能登上宝座,将来也能对她生的儿子好一点。
皇家嘛,权力其实可以靠后排,保命才是第一要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