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巨鹿之战(1 / 2)

汉朝旧事 墨如枫 1982 字 2023-05-21

(),

项羽斩了宋义,不管是一时冲动还是预谋已久,已经是木已成舟,既成事实。他坐上了一军统帅的宝座。统帅,拥有巨大的权力,也担负着巨大的责任。

他要么带领这支军队取得胜利,要么带领这支军队走向灭亡。

不成功,便成鬼。

这个时候,他才二十六岁。二十六岁便成了一军的统帅,而且面对的是强大的秦王朝。

自古及今,年龄永远不是成功的门槛。

项羽让人怀念,绝不仅仅是因为他只有勇气。

现在,他所率领的军队,只有五万人,而盘踞在巨鹿邯郸一带的秦军有近五十万(王离三十万,一说十万,章邯二十万)人。也就是说,要解巨鹿之围,必须打垮王离的三十万围城部队,同时钳制住章邯在邯郸的二十万部队。

可能吗?

完有可能,我们先列出部分秦汉以前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柏举之战:3万(吴,孙武、伍子胥指挥)——20万(楚),结果千里破楚。

伊阙之战:12万(秦,白起指挥)——24万(韩魏)歼

看出来了吧,人数少不一定会输,赢了就意味着名垂青史,高风险意味着高回报,就看有没有这个胆量了。带兵打仗,不是比人多人少,而是比军队素质,而军队的素质首先就决定于统帅的素质。

楚军统帅项羽的军事素质那是没话说的,他的悲剧不在于军事上的失败,而在于政治上的无能。

公元前207年12月,天气已经相当的寒冷,巨鹿城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项羽率军到达了巨鹿县南的漳水。

项羽在救赵之前,听从幕僚的建议,派出英布、蒲将军带领二万人马先行渡过漳水,英布军与秦军发生小规模战役,截断了王离的粮道。

此时此刻,项羽异乎寻常地冷静,他并未马上出战,而是在范增的建议下,派人催动诸侯出兵试探秦军虚实。张敖、田都、藏荼、韩成等人自然不敢回绝项羽的要求,不得已之下,与秦军小战,却都败北,诸侯更加畏战不前。

秦军的强大可想而知。

项羽虽然年轻,但也知道这一仗非同小可,他输不起,楚国更输不起,现在指望与所有诸侯共同出击秦军,也指望不上了。唯一能靠的只有自己。是进是退,项羽内心也在挣扎,在犹豫。

兵力太悬殊了,面对十倍之敌,任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难道要退却么,难道任凭赵国被秦军攻破,暂时的退却就能保得住楚国的将来么?

可我项羽的人生字典里,唯一没有的就是退却。可是要战,应该如何战?我也不能白白送了楚军数万将士的性命。江东父老还指望着我项家领着他们建功立业,名留青史。叔叔啊,如果你还活着,你会怎么做?

楚营中此时此刻明显分成了两派,宋义的“战胜而乘其弊”的考量并没有随着他的死而销声匿迹,军中不少人建议继续观望。关键时刻,范增给了一个建议,战,而且必须是死战。

年轻的项羽望着年老的范增,他那坚决的眼神终于促使项羽下定了最后的决心。所以陈馀使者来求救,他就一句话,不管如何,我一定会救赵国。

项羽下达了军急渡漳水的命令。

等军渡过漳水,项羽又下了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命令,“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

所有人都一头雾水的照做,上将军要干什么?烧掉渡河的船,我们怎么撤退?砸掉烧饭的锅碗瓢盆,我们怎么吃饭?烧掉营帐,我们怎么睡觉?

那就不要撤退,不要吃饭,不要睡觉。战则胜,不胜则死。项羽的回答很坚毅。他要破釜沉舟,一战定乾坤。

三万楚军眼望着自己年轻的统帅,终于为他的英雄气概感染。

铿铿锵锵,所有人不再犹豫,将釜甑砸得稀巴烂。

必胜,必胜。楚军阵营中发出震天的高呼声。

楚军的士气达到了最高点。

项羽率军迅速包围聚集在巨鹿城外的王离所部,三万人包围三十万人。

在军事上,包围数倍于己的敌军,对统帅的能力是极大的考验,能通过这项考验的人必定是千古名将。

有点战争知识的人都知道,在兵力远少于对方的情况下,无论怎么打,都是将敌人一股一股的消灭,围歼,需要巨大的勇气。柏举之战,孙武伍子胥能以少胜多,胜在诱敌疲敌,迂回突袭。伊阙之战,白起能以少胜多,胜在韩魏联军互相掣肘。

而楚军要打赢这场战争,到底要靠什么?

别的不靠,只靠勇气。

两军相逢勇者胜。

这支军队在破釜沉舟之后就变成了一支三万个项羽组成的军队,所有人的眼里,只有一个字,杀。

我们无法估量一个人的潜能到底有多大,但我们始终相信一句话,给人们一个支点,他能撬动地球。

英雄的感染力是无穷的。

楚军看着不远处黑压压一大片的秦军,胸中燃烧的火焰迅速的喷薄,此时此刻,只等上将军一声令下,他们便会如猛虎下山,天下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