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彻打起了政治牌,既然兵事不利,倒不如劝降朝鲜。从卫右渠的表现看,这位仁兄是个聪明人,应该能想到其中的厉害。
刘彻指定卫山前往朝鲜。
卫右渠见到了使臣卫山,知道了卫山的来意,他当即表示愿意请降。卫右渠的确是个聪明人,他一时激情杀人,酿成大错,虽然前些日子打了几场胜仗,但是他也清楚,一直打下去,吃亏的还是自己。
为了表示诚意,卫右渠派出太子奉上五千匹战马及若干军粮,前往汉军营请降。
双方本着友好的心态准备着和平的仪式。
可是意外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朝鲜方面有诚意,有礼品,却因为戒心太重做错了一件事。
朝鲜在带了大量礼物的同时,还带了兵,数量也不少,有一万多,而且是副武装。
卫山和荀彘一看这架势,这哪像来请降的,倒像来打架的。
他马上传令朝鲜太子,不得带兵前来。
朝鲜太子听到这个命令,为了自己的安考虑,他下了个命令,有诈,后撤。
卫山和荀彘为戳穿朝鲜人的阴谋松了一口气。
卫山回朝复命,刘彻得知来龙去脉,大骂卫山无知,坏了他的好事,下令将此人斩首。
事已至此,刘彻发出诏令,命荀彘立即进兵,务必踏平朝鲜。
荀彘得了刘彻的死命令,因此掉头急进,朝鲜人措不及防,纷纷丢关逃命,不日又抵达朝鲜王险城。
荀彘围攻王险城西北,一轮轮的攻击却始终没有打开一个缺口。
而杨仆却是想攻攻不了,他的部下多为囚徒,经过上一次大败,士气极其低落,哪怕你拿马鞭抽,那刀砍,他们也不敢攻城。所以杨仆改变了策略,围而不打,顺便和谈。
看到杨仆的水军如此窝囊,荀彘急成了苦瓜脸。他的燕代兵虽然骁勇善战,可是面对这城高池深的王险城,也是力不从心啊。
荀彘数次催促杨仆进攻。
杨仆给的都是苦瓜脸,他的回复是我以和谈为主,你要打,我也不拦。甚至于几次杨仆嫌荀彘催战催得烦,他便答应一起出击,然而在相约出击的日子里,杨仆放了荀彘的鸽子。
荀彘很生气,杨仆这是明摆着违抗皇命,自作主张啊。
后来,荀彘见实在攻不下城,也偷偷派人入城劝降朝鲜,不过条件是得向他荀彘投降。
但朝鲜方面拒绝了,理由是他们倾向于投降杨仆。
荀彘怀疑杨仆有私通朝鲜谋反的意思,于是,也不敢随意出兵。
王险城的局势突然十分微妙,朝鲜有意投降,因为担心荀彘不干,于是不动。荀彘怀疑朝鲜与杨仆有密谋,因此也不敢动。杨仆则一直动不了。
这样的局面让长安的刘彻一头雾水。
一座城,居然能围几个月,难道他们想留在那里过年?
为了弄清楚情况,他派出济南太守公孙遂去前线了解情况。
公孙遂到达后,荀彘就对他表示,“王险城之所以拿不下来,是因为杨仆不如期会战。”
公孙遂听信了荀彘。
他与荀彘自作聪明地定下一个套子,就等杨仆来踩。
杨仆接到钦差大臣的命令,到荀彘帐中会谈军情。杨仆前脚刚进去,公孙遂就下令将杨仆绑了。
杨仆一头雾水,想问个明白,口却被塞住了,公孙遂的意思很明白,你有话到长安跟皇上说去。
公孙遂又自作聪明地令荀彘接管杨仆军。而他则带着穿上囚服的杨仆回长安领赏去了。
公孙遂的心头是激动的,因为他为皇上立了一大功。而刘彻向来是个赏罚分明的君主,他认定赏是免不了的。
可是,他错了。
刘彻是个赏罚分明的君主不错,可是,他自有自己的赏罚标准,他的赏罚标准岂是做臣子可以窥探的。
公孙遂做的事有利战事,却不利于皇权,如果哪个使臣都敢随意处置他任命的将领,那还要他这个皇上干什么。所以,公孙遂做对了事,却必须死。
杨仆将过减功,贬为庶民。
至于朝鲜战场,既然荀彘任统帅已成事实,那就让他安心破城。
荀彘手头上有了足够的兵力,便加紧攻城。
卫右渠的压力一日甚是一日,但现在的他,彻底抛弃了投降的念头。从上一次请降来看,他认定汉朝是没有诚意的。一旦他请降,恐怕就是他的死期。
卫右渠不降,却急坏了一直坚持投降的朝鲜大臣们。
睁眼瞎也看得出来,荀彘不灭了王险城,是不会罢休的。这样打下去,城中迟早要陷入弹尽粮绝的绝境。何必要陪着卫右渠陪葬呢?他们虽生活在外藩,本就是汉朝的子民。
所以,在围攻数月后,荀彘看到了效果,朝鲜国几个重量级的大臣投降了。
元封三年(前108年)夏,已被围了一年之久的王险城终于有了转机,卫右渠被他的大臣尼溪相参所杀,尼溪相参及其党羽出城投降。
荀彘正准备领军入城,却见城门再次关闭,城头上又立着一个满副戎装的人,此人名叫成已,是个彻头彻尾的主战派。
荀彘很愤怒,他虽然愤怒,却很理智。
他摸透了城内军民的心里,朝鲜国王新丧,如果用狂攻可能会激起他们再一次同仇敌忾的士气,所以,攻城不如攻心。
他派出了卫右渠长子卫长和另外一位大臣的儿子路最潜入城中,劝服军人百姓放弃抵抗,早日脱离苦海。
城内军民这一年过得太辛苦了,现在国王也死了,王公贵族都投降了,他们自然不会再给成已卖命。
荀彘得以看准时机,冲入城中,杀掉成已。
卫氏朝鲜,亡。
刘彻将朝鲜划为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