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即便群臣不说,杜延年也会站出来劝谏。他是维护霍光的,他也担忧霍光的一时恼火会损害霍光的声誉,所以他站出来了。
他对霍光说了一席话,提醒他注意不要刑罚过严,影响了将军的声誉,于将军不利啊。
杜延年的话有道理,但霍光只听了一半。
他坚持王平和徐仁下狱,而丞相可以不予追究。
后来,王平腰斩,徐仁自杀,田千秋照样做他的丞相。
可以说,如果没有杜延年的宽仁,霍光得罪的人不在少数,正是因为有杜延年,霍光才未治罪田千秋,让田千秋得以寿终。
霍光治理国内的同时,对于国际上不听话的邻居,他也没有手软过。
但是,总的来讲,霍光不会主动挑起战争,只要人不犯我,他也不会犯人。
匈奴自然是边境上重点防范的邻居,不过因为情报工作做得好,匈奴的几次出击都被霍光提前得知消息,打了他们一个伏击。
如元凤三年(前78年),匈奴单于以张掖,酒泉汉军防守弱,意欲进城抢一抢。但是,消息提前被汉廷得知,霍光严令边境加强戒备,结果匈奴部队中了埋伏,几乎军覆没,此后,匈奴再也不敢打张掖了。
匈奴不敢惹大汉,却盯上了同为大汉邻居的辽东乌桓。乌桓既是被匈奴祖先冒顿灭国的东胡后代,东胡在近百年的繁衍中,分裂成乌桓和鲜卑。
武帝大破匈奴后,将其迁徙在辽东,并设置乌桓校尉。武帝当时的想法是以乌桓为前哨,监视匈奴,此所谓以胡治胡。
后来,乌桓渐渐强大,已经不听大汉号令。匈奴因为乌桓挖了匈奴单于祖坟的事,匈奴单于暴怒,连昔日手下败将都敢来咬一口了,岂非太没面子。所以,匈奴兴兵两万,发兵攻乌桓。
霍光得知这一军情,有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可以明击匈奴,暗打乌桓。
他就此事征求了将军赵充国的建议,赵充国认为不可,他认为匈奴打乌桓,坐收渔利的是我们,不需要出击。
霍光又问了另一个将军中郎将范明友,范明友认为可以出击。
这就够了,霍光要的就是这句话。
他拜范友明为度辽将军,领兵二万,出兵前霍光还告诫范明友,“打匈奴,先以声讨,若匈奴退兵,则即可攻乌桓。”
应该说,霍光的推断是正确的。当汉军到达边境,匈奴果然被汉军吓得退兵,范明友则按既定方略攻向乌桓,斩首六千,威震辽东。
当然,辽东一战拿到汉武时代,根本不值一提,但这一战却显示了霍光在对外策略上的立场,对待不老实的邻居,他也绝不手软。
再如西域诸国中,楼兰龟兹两国经常反复,有位叫介子的人提出一个建议,霍光当即拍板同意。这是一次真正的斩首行动,介子带着一百壮士以使臣名义出访楼兰,于席间斩杀楼兰王,并扶立亲汉的尉屠耆,把楼兰改为鄯善。
如此一来,西域那些不听话的小国就只能老老实实,俯首听命。
海内咸服。
元凤四年(前77年),刘弗陵已十八岁,霍光为其加了冠礼。
按理说,刘弗陵已成年,对权臣应有所忌惮才是,可是这个刘弗陵,却然没有要把权力拿回来的意思。
当然,这也不难理解,刘弗陵记事起,自己就是个孤儿,是个苦命人。
是霍光,培养了他。
他看霍光,或许就像看自己的父亲一般。
儿子对父亲总是信任的,依赖的,可霍光却没有完体谅到刘弗陵的这份情感。
霍光也有私心。
为了让自己的外孙女生下皇子,恰巧刘弗陵身体有不适,霍光认为皇上要禁止其他妃嫔侍寝,而且霍光令医官和侍从都只能这么说。
结果,早婚的刘弗陵到了十八岁还没有一男半女,身体却越来越差。
当然,这个时候,没有人会着急,十八岁年龄还小,又不是什么大病,总会好的。武帝不也是二十九岁才生下皇子的么。
可是,刘弗陵的时间真的已不多了。
元平元年(前74年)六月,霍光才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21岁的刘弗陵突然驾崩,他没有留下一个子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