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上午,天气不甚晴朗,几多灰色的云彩在天空慢慢游移着。王燕喝碗粥汤,便开着电瓶车去了荣荣学校,荣荣学校位于西庄农贸市场的西侧,一进门,便见到一个不知名的人物雕塑,上面刻有“勤学报国”四个大字。
王燕从传达室老爷爷那儿得知六年级在靠大门最近的白楼的三层,谢过传达室的大爷后,王燕紧忙上了二楼,找到了荣荣的班主任。荣荣的班主任是个中年女教师,姓沈,说话有点磕巴,穿着朴素,一脸端庄的神色让人一见肃然起敬。
沈老师见了王燕说:“这回是数学老师要找陈荣荣家长,你先去找下数学老师,一会再来找我吧。我也有话要跟您说。”
王燕说:“好的,麻烦问下数学老师办公室在哪?怎么称呼?“沈老师伸出手往后一指:“从这儿往后第二个屋,姓高,高老师,你一问就知道了。“王燕谢过沈老师,去了荣荣数学老师在的那间办公室。
王燕敲了敲门问道:“请问五一班高老师在吗?“
“我就是。”一个三十多岁的男老师抬起头答道,他正在批改学生试卷。王燕走到高老师面前说道:“高老师好,我是陈荣荣的妈妈。“高老师看一眼王燕,和气地说道:“哦,您跟我出来说话,我正要找您呢。“
王燕跟高老师走到办公室走廊靠窗户那儿,高老师看着王燕语重心长地说道:“陈荣荣这孩子,你们得好好管管。开学已经进行两次测试了,第一次考55分,我想着这孩子成绩也不能好哪去。没留意她。她上课通常也都低头,你喊她,她瞪你一眼,你不知道她在想啥。第二次测试,考了99分,班第一。这回引起我注意了。我喊她回答问题,慢悠悠地站起来,显得那么面,怯怯生生的。但是,我发现这孩子其实聪明,有些题,班上很多同学都没领悟。她能回答出来。就是作业不认真,写字歪歪扭扭。“
王燕听了,心里又一阵发酸,她说道:“谢谢高老师。陈荣荣这孩子,原先上小学都是在老家生。让她来的时候,她不愿意,说这里同学没一个认识的。不想来。我是没办法,他们原先的小学老师也都不错,说让孩子在父母身边,对孩子教育好。她在家是皮,我们不在,没人能管她。她是闷皮型。好好学了成绩就能上去,一贪玩了,成绩就下降了。“
高老师说:“孩子是在父母身边好,这孩子显得怯怯生生的,我说要找家长沟通下,平常你们也要跟孩子好好沟通。她在班上不怎么跟同学交流。下课从来不见她跟其他同学玩。她性格是不是很内向?“
王燕说:“性格倒不是内向,她跟熟人挺能聊的。她外婆都嫌她吃饭时候嘴叽喳个不停。不过,刚转来,她不熟悉环境,在家她爸也管得严。孩子心里也没有松快的时候。麻烦老师课上都提问她,适当表扬一下,慢慢让她引起其他同学注意。我也很怕她不合群。“这样说的时候,王燕眼睛濡湿。
高老师说:“行,我知道了。她作业倒是能完成,就是字不认真。我想着她底子应该不错,要不然也不会找家长来谈话。下回我课上多注意些。你们也不要管孩子太严,这孩子性格我看还是有点内向。多交流交流。没其他事情了,先回去吧。“王燕谢过高老师,找荣荣的班主任沈老师去了。
沈老师正坐在讲台前,见了王燕,她走出教室。
王燕问沈老师:“沈老师,陈荣荣在班上表现怎么样?“沈老师说:“成绩倒是一般,就是见她天天下课,没事就趴着。上课不看黑板,你不晓得她是在听讲还是没听讲。“
王燕担忧地问道:“陈荣荣在班上合群吗?“
沈老师说:“我看她跟同学交流得不多。没有其他同学活跃。”顿了下,沈老师继续说道:“陈荣荣这个作业是个问题,你说一个女孩子,写的字那么不工整。她人看起来倒是安安静静地,不像那么调皮。“
王燕说:“也怪我跟她爸从小没管她。原来,她上幼儿园都是在北京读的。我们担心孩子将来考学没法在北京考,送她回去读书了。他们老师也负责,跟她外婆说,最好把她接到北京来读,怕孩子大了,不好教育。其实,我最担心孩子不合群,在班上孤独。她成绩在老家时候倒还行,获过几次奖。“
沈老师说:“那我就知道了。我看她也像个内向的孩子,说话不多。“
王燕最怕别人说自己孩子内向,她也从来不承认自己孩子内向,她觉得那样一个标签不能随便贴在孩子身上。便对着沈老师说道:“我们家荣荣光在家的时候,话多。小时候也不内向,原先在老家上学时候,在班上还交了些朋友。她是不愿意转学的,说这里没有认识的同学。我是看了留守儿童的文章,担心孩子大了,没有父母在身边,心理有问题。她刚来,不适应,我也着急。想想孩子也挺可怜。麻烦老师以后多喊她回答回答问题,这样,她能快点适应新环境。这样说的时候,王燕有一阵心酸,眼角不由得沁出泪来。
那沈老师一看这情景,明白王燕也是个真正在乎孩子的家长,不再多说什么,只说道:“这个没问题。现在重点是学习,回家要让她认真把作业先写了,也就没事了。”
王燕神色凝重,口气缓和地说道:“哎,好。我们督促着。不过,我不在北京,她爸爸天天忙,晚上才到家,有时到家,她已经睡了。也没法查她作业。我们跟她好好说。其实,我就希望孩子能在学校合群,懂得尊敬老师。原先我们就老跟她说,看见老师要叫。跟她讲老师也辛苦,这么多同学要管。尊敬老师是应该的。不知她在i学校见到老师是不是打招呼。”
沈老师两手交叉,认真地说道:“陈荣荣吧,这一点还行,看见我基本都会叫。尊重老师上倒可以。”铃声响了,要上课了,高老师说:“您也没其他没别的事儿了吧,我先上课去。回家,您也跟孩子多多交流。“
“没事儿了,您忙去吧,让您费心了。谢谢您啊,沈老师。”王燕微笑着谢过沈老师,下楼出了校园。回来的路上,她想着怎样把跟老师沟通的情况分别跟荣荣和陈翔说。
王燕知道不能原封不动地直接转述,一定要换一种适合的方式,让荣荣和陈翔都能接受。王燕想利用这次跟老师的沟通,达到一个利于荣荣成长的环境,她知道不可能一步到位,但,一定要利用每次机会,往这个方向努力。毕竟跟老师沟通的是她,不是陈翔,怎么表述都行,只要效果好。怎样才能让效果好呢?这确实需要动点脑筋。
很多时候,我们在其他方面都显得无计可施,没有办法的情况心爱,人们通常会在教育孩子方面会不知不觉地,沿用父母当年&039;教育&039;我们的方法。有时明知不可取,可这又似乎是唯一的存在大脑中的深刻‘模式’。陈翔和王燕现在便是这种情形。
陈翔和王燕在荣荣的教育问题上,显然都严重缺乏经验,他们都是紧紧通过搜寻着各自印象里”被教育年代的影子“来教育他们自己的孩子,这说明父母们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果然重要!但,这种方法显然又是会出问题的,夫妻原本来自不同家庭,接受的“父母教育模式”肯定会有差异。两个大人本身就有歧义,孩子又怎么能消化得了这种“矛盾”?
现在他们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发生了分歧。王燕知道,这个分歧必须尽快化解。否则,不光影响孩子,也会影响他们的感情,更重要的是会影响整个家庭的未来。可不是么?每个家庭的未来都是孩子,他们今天是幼苗,明天就成了大树,只是这棵树是能长成栋梁的参天大树,还是只能当柴火的歪脖子大树,就要看他们俩为孩子营造的家庭教育环境了。
然而,他们怎么才能化解对于孩子教育上的分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