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8章 召见与安排(2 / 2)

苏轼眼眶一红,拜道:“章学士,胸襟宽广,能摒弃旧嫌,举荐微臣,微臣惭愧……”</p>

“果不愧是君子人物,国家能臣……”</p>

“臣远远不如……远远不如!”</p>

苏轼想起了,他去年回京,章惇特意等他想和他见面,但他避而不见的事情。</p>

心中越发惭愧。</p>

赵煦却道:“卿不必如此自谦!”</p>

“卿之才干,朕已一一观之。”</p>

“卿于登州,兴养济院,建港口,为大奥,租赁渔船与百姓,更上书请登州开港,为市舶司,朕都是看在眼中,也多次通过京东都路走马承受传递文字与卿,而卿也都能很好的遵从朕的旨意,将相关事情落实。”</p>

“从这里就能看出,卿也是有王佐之才的。”</p>

“所以,朕才会在命林旦制词时,与之言:他人得授直龙图阁乃其幸也;而苏轼得授直龙图阁,乃直龙图阁之幸!”</p>

“从此假龙成真!死而复活!”</p>

在大宋,直龙图阁在官场上,有多个形象鲜活的称呼。</p>

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有两个。</p>

一为:假龙,意思是直龙图阁,不算龙图,只能算个假的,因为其位格很低,只是直阁。</p>

与龙图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龙图阁学士这些威风八面,只授给待制级的重臣的贴职完全不能比。</p>

同时,直龙图阁,作为直阁的顶点。</p>

也是有逼格的。</p>

一般人想拿到这个贴职,根本不可能。</p>

只有那些久在地方监司(转运、常平、提刑)为官,却怎么也升不上去的老臣,才有机会拿到。</p>

而这些人,拿到这个贴职的方式,是纯粹靠磨勘。</p>

从直宝文阁,一步步水磨工夫磨上去。</p>

等他们拿到手的时候,已七老八十,入土不远,所以直龙图阁又被人称作:死龙。</p>

拿了就死的例子比比皆是。</p>

像苏轼这样,五十一岁这样年富力强的年龄,以朝官身份拿到直龙图阁的例子,从熙宁甚至治平、嘉佑就已经没有了。</p>

苏轼当即俯首拜道:“陛下隆恩,亲拔微臣,微臣感激涕零,必为陛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p>

赵煦等的就是苏轼这一句话。</p>

他轻轻颔首,道:“朕于爱卿亦有厚望!”</p>

“今年以来,朕屡遣使赐书爱卿,爱卿也一直都是遵照朕的旨意,将事情都办的很妥当。”</p>

“朕很满意,卿要再接再厉!”</p>

今年以来,登州那边无论是大建大奥,还是鼓励渔业,以及近来的,向高丽运输/走私武器、粮食。</p>

都是苏轼在办,而且办的很妥当。</p>

特别是鼓励渔业,苏轼做的甚至比陈睦还要好。</p>

陈睦只是遵照赵煦的旨意做事,多少缺乏了一点主观能动性。</p>

苏轼则不同,他充分发挥了自己文豪的优势。</p>

不止一次又一次的写诗词,称赞登州鱼干,还各种带货。</p>

江宁的王安石、汴京的韩绛、吕公著、张方平、苏颂,都被他带了进来。</p>

这些互相写诗唱和,一起抬轿子,生生的将登州鱼干,打造成了名牌。</p>

此外,苏轼还拿着公使钱,在登州将渔船租赁给百姓。</p>

而百姓偿还的办法也很简单——不还钱,只给鱼就行了。</p>

这使得百姓的贷款买船积极性大增,登州渔业大爆发。</p>

短短一年,登州渔民的群体就扩大了十倍。</p>

登州外海多个岛屿,成为了渔民们晒网、卸货之地。</p>

就连沙门岛,都不能幸免!</p>

再这样下去,沙门岛恐怕就不能作为大宋流放重刑犯的目的地。</p>

恐怕赵煦得考虑去南海或者什么地方,找个荒岛,作为流放地。</p>

嗯……</p>

土澳就不错,就是太远,没个十年二十年,怕是连土澳的边都摸不到,更不要说去流放犯人了。</p>

苏轼当即再拜:“臣为陛下臣,安能不奉陛下旨意而用心王事?”</p>

“愿请陛下降下德音,以教臣将来之事。”</p>

苏轼只是大嘴巴。</p>

但在追求权力,迎合权力以及靠拢权力这个方面,他与其他士大夫别无二致——也就可能节操高一点,三观正常一点。</p>

尤其是,赵煦公开了他曾在‘先帝要求下立三誓’的事情后。</p>

苏轼比任何人都更想进步!</p>

原因很简单——只要升到宰执,那么,即使触犯十恶不赦的死罪,那么也至于赐死。</p>

这对苏轼这样的人来说,简直是为其量身定做的政策。</p>

只要升到宰执——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乱说话得罪人,连累全家了。</p>

至于第一誓——不以谋逆之外的文字罪人。</p>

其实,这东西的约束力,约等于没有。</p>

确实,官家发誓不以文字加罪。</p>

可皇帝完全可以拿其他东西来罪人——欲加之罪何患无辞?</p>

对皇帝而言,想搞一个人,还怕没借口?</p>

实在不行,现场造一个罪出来。</p>

谁又敢不服?</p>

只有宰执大臣、三衙大将,纵犯十恶不赦之罪,止于赐死这一条才真正有意义。</p>

赵煦看着苏轼的神色,嗯了一声,道:“卿回任登州后,须得记住,对于高丽来人求援之事,须当慎重,尤其要小心提防,那高丽来人,起二心,生邪胆,将我大宋拖入水……”</p>

“北虏、高丽之争,于朕之言,狗咬狗而已。”</p>

赵煦说到这里,就看向苏轼,道:“卿明白了吗?”</p>

不要看,赵煦在那高丽僧官义天来朝的时候,态度好得不得了。</p>

甚至赐给义天紫袍袈裟,还给了高丽很多大宋宫廷才有的版印经书。</p>

但,外交上的事情,不就是这样吗?</p>

嘴上笑嘻嘻,背后捅刀子!</p>

具体到如今高丽与辽国的战争,赵煦的心态是很奇怪的。</p>

他处在一种矛盾的集合体。</p>

是既怕辽人灭了高丽,又怕高丽反推了辽人。</p>

所以,不要看他嘴上叫的凶,经常动不动就想要指使登州甚至京东路,加大援助力度。</p>

实际上呢?</p>

大宋迄今为止,对高丽王国的最大支持,也就是开战之初,援助的那些已经老旧不堪用的神臂弓与甲胄。</p>

除此之外,不过是些道义上的支持而已。</p>

哪怕辽人打下了平壤赵煦也依旧是没有扩大援助的意思。</p>

原因就在于,在赵煦心中,现在的这场辽国伐高丽的战争,就是一场狗咬狗的战争。</p>

辽国咬死高丽,对大宋固然不利。</p>

可高丽反推辽国,也对大宋不利啊!</p>

可千万别把高丽想象成亲宋的王国。</p>

也千万不要被义天表面的伪装蒙骗了。</p>

赵煦在现代,可看过历史书!</p>

高丽人,在宋辽之间,一直扮演着两面三刀的角色!</p>

那个义天僧,在元丰时代入朝,赵煦的父皇好心招待,引为上宾。</p>

结果呢?</p>

他一回去,就将他在大宋看到的东西,反手卖给了辽人!</p>

而赵煦的上上辈子,不知道这些,加上义天还是他父皇所喜欢的僧人,所以非常友好,友好到幼稚,所以在这个方面吃了大亏!</p>

绍圣时代,诸如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太学敕式等重要官方内部文件和典籍,都被高丽人卖给辽人。</p>

以至于辽人可以掌握大宋内部的动向以及经济文化政治情况,在谈判中占据主导。</p>

当时的赵煦还莫名其妙。</p>

在现代的时候,他才猛然觉醒——史书上白纸黑字,皆高丽所为!</p>

高丽人利用了他的善良!利用了他的信任!</p>

在这个方面,反倒是苏轼兄弟,比赵煦做的好。</p>

元祐时代,义天僧再次来朝。</p>

苏轼兄弟主导下,将其当成间谍,严防死守,甚至不惜因此建立审查机构,防止泄密。</p>

这些举措使得高丽人根本探知不到大宋的情况。</p>

赵煦既知道高丽人的所作所为,又怎么不防一手?</p>

所以,那义天僧每次来朝,赵煦都让刑恕,派人日夜盯着其使团的每一个人,使其不能探知到大宋的情况,将其活动范围和信息获取,严格限制在佛教领域。</p>

摆明了车马——求法可以,其他不行。</p>

辽国征讨高丽后,赵煦更是趁机,逼迫义天接受他的条件,以岛屿换军械。</p>

用一批不堪用的老旧神臂弓和甲胄,以交换岛屿以及通商权力。</p>

而高丽人到现在都还没有派人来,告知大宋,并交割指定的岛屿。</p>

这在赵煦看来,这就是高丽人还能撑得住的信号。</p>

既然他们撑得住,那就不需要大规模支援了。</p>

熬吧!</p>

高丽人总有熬不住的时候。等他们熬不住了,赵煦要的,就不是一个岛了!</p>

总不能说,高丽这次能赢?</p>

要是这样的话,赵煦就得进一步裁撤河北兵马,给辽人解套了。</p>

苏轼听了赵煦的嘱托,略一沉吟,便拜道:“臣谨遵德音!”</p>

对高丽,苏轼是没有什么好印象的。</p>

他甚至有一种莫名的反感。</p>

他总觉得高丽人不太对头。</p>

所以在登州期间,他虽然奉旨,支援了高丽一些物资。</p>

但除了旨意之外的东西,他是一个也不给。</p>

高丽人再怎么哀求,他也是无动于衷。</p>

态度很明确——你们要援助,我必须请旨,必须有旨意才能给。</p>

不然,你们就掏钱!</p>

掏出真金白银来!</p>

(本章完)</p>

www.yqxsg.cc。m.yqxsg.c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