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原本是在夏儿那边,见过那边的图书馆,藏书无比丰富,且包罗万象,深受震撼。想着大齐有底蕴的世家闭门造车,私藏从来都是捂着不示人的,而寒门学子想阅览群书,却没有途径,知识掌握在世家手中。</p>
这不是一个好的社会结构。赵广渊在现代呆的时间久了,越发认同那边的社会文明。</p>
于是一边派人往大齐各地搜罗图书,一边在现代这边抄录各种知识,让蒋家姻亲那边帮着刊印出来,经过几年的准备,终于有此规模。</p>
朝越王称颂的学子,是真正地从藏书馆汲取到知识,获益匪浅的。</p>
馆内藏书丰富之极,包罗万象,连天地起源都有介绍,各种学科的知识浩渺如烟海,让人流连忘返。</p>
越王收藏保护典籍,向天下学子进行文化传播,开启民智,功在千秋!</p>
每一个人都发自内心地向越王行礼,对他十年所受的不公正对待表示心疼和惋惜。</p>
赵广渊见大伙目光灼灼,心头温热,也不急着进去了,在门口坐了下来,与大家攀谈起来。比如从何处来,进京做何,喜欢何种图书,有何收获……</p>
见越王平易近人,大伙靠得更近。七嘴八舌向越王介绍着自己。</p>
赵广渊见有相当一部分人穿着普通,又是从外地进京赶考的学子,便问起他们家中的生计。像寻常人聊天寒暄一样,聊些家常,问他们那边有什么特产,地里种些什么作物,收成几何,诸如此类。</p>
把各地进京来赶考的学子们都问愣了。</p>
越王还有兴趣听这些呢?京城的王爷都爱听这些,还是独越王口味奇特?</p>
一沿州来的学子,想起越王现在司农司当差,想必是想了解各地的出产,地里粮食等情况,以方便更好当差的。</p>
便恭敬说道:“我们沿州一带,平时都是种水稻,不像京城及北边都是种的小麦。除了水稻,我们还种各种豆子,种芝麻,种柳条,几乎人人都会用柳条编柳筐,家里都能用得着,多的还送到集上也能卖个三五文贴补家用。”</p>
一听他是沿州来的,赵广渊眼睛一亮,很有兴趣地与对方攀谈起来。“那往年地里收成几何?今年受灾,家里可都好?赈灾银可有拿到,赈灾粮可够吃……”</p>
那人不曾想王爷不是心血来潮,倒真是认认真真地问起这些家长里短,对地里的出产尤为感兴趣,还边听边让人记录。那人感动不已,恨不得把肚里知道的都掏个干净。</p>
不多时,赵广渊那边就记录了厚厚一本子。都是各个地方地里的出产情况。</p>
也不知越王有什么毛病,从那天开始,几乎每天下午都跑到藏书馆找人聊天,逮着人就问对方那边地里的情况,种什么作物,收成几何之类。</p>
让一堆背后盯着他的人整不会了。</p>
越王这是要干嘛?</p>
真是打算在司农司呆一辈子?</p>
就是司农卿,少卿,知事,主事等人都没有这么细致吧?这是打算把司农卿挤走了,好自己当上司农卿?</p>
给大伙看不会了。</p>
皇上,太子,秦王等正琢磨着收到的消息,分析越王此番动作的意义。</p>
没两天又听说,越王把那些收来的礼物,折成十万两银子,在藏书馆设为专款,专为藏书馆内会员所设。每月不仅花钱请大儒来讲学,还每月一考,设什么奖学金,资助寒门学子。</p>
太子秦王正琢磨越王是不是打算从天下学子下手,以此获得他们的支持。</p>
还没琢磨明白,又听说一事,说是越王用一半王府做为抵押,从东盛典当行借了三十万两银子,要开酒楼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