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之所以听长孙皇后和魏征的话,是因为这两人都无私,而且说得有理,更重要的是那时候李世民的人生目标是开创盛世,并成为一代明君,他因此愿意纳谏。”
“为此,李世民可以保持最大的克制,比如说他曾在继位之初将弟弟李元吉的妻子杨氏纳入宫中,后来杨氏深得李世民宠爱,还剩下儿子李明,但因为杨氏身份特殊,所以没有得到册封。”
“大约在长孙皇后崩逝后数年,李世民一度打算册封杨氏为皇后,魏征得知此事后就很不高兴,跑去劝说李世民,说“陛下不可以辰赢自累”,将杨氏比作是秦国公主辰赢,要李世民不要学习晋文公和晋怀公这对叔侄,同娶辰赢为妻。”
“李世民听了魏征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便压制住内心冲动,打消了立杨氏为皇后的想法。”
“但是,自从魏征去世之后,朝堂再无善于进谏之人,再加上那时候李世民已经基本开创了盛世,他因此感到自我满足了,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了,所以不太愿意听到与自己意见相左的谏言了。”
“甚至曾因为怀疑魏征进谏是为了博取名声,而下令将其墓碑给推倒。”
“就比如说,李世民决定亲征高句丽的时候,大臣们的进谏,他就没有听进去,等到第一阶段战役结束之后班师回朝,他常常为战果不如意而感到懊悔,还说:“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
“于是下令厚赏魏征家人,并重新树立起墓碑。”
“尽管如此,李世民依然再次亲征高句丽,虽然最终将其灭亡,但唐朝的损失也很大,可以说是得不偿失的。”
“而且,李世民更加我行我素,以至于原本还愿意进谏的大臣,后来都为了自保而不再说话了。”
“李世民晚年也有自我反省的时候,曾对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说,我最近有什么过失没有,你们都说说看。”
“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本想说李世民连连征战、大兴木土,致使民生凋敝、国库空虚,但他们因为害怕惹恼李世民而受到处罚,结果都说李世民没有过失。”
“反倒是李世民的妃子徐慧心直口快,“惠上疏极谏,且言:‘东戍辽海,西讨昆丘,士马罢耗,漕饷漂没。捐有尽之农,趋无穷之壑;图未获之众,丧已成之军。故地广者,非常安之术也;人劳者,为易乱之符也。”
“上书指出李世民的过失,李世民无以反驳,就厚赏了徐慧。”
“但是,还没等李世民改正错误,他就因病去世了。”
“可以发现,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作为李世民的元从功臣,又是当朝重臣,连他们都不敢再进谏了,更何况是其他官员呢?”
“由于李世民晚年不再那么积极纳谏了,导致满朝都是歌功颂德之人,这些人为了顺从李世民的心意,做事往往是没有下线的,这也为李世民驾崩后发生的一系列政治事件埋下了伏笔。”
雍正:汉高祖为和何要大杀功臣,因为将要即位的汉惠帝生性懦弱,没有霸气王气,他怕自己死了之后这帮骄兵悍将不服管制,一旦起了异心,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要在临死之前给汉惠帝扫清障碍。
明太祖同样如此,太祖最初的继承人是朱标,也是个温和宽仁的人,对朱元璋诛戮大臣很不理解,还向朱元璋抗议,朱元璋扔给他一根带刺的棍子让他捡起来,说道,我就是给你把这些刺头撸了,你以后就安全多了。
但是朱标毫不领情,结果朱标死了,朱允炆即位,燕王造反,朝廷没有一位能打仗的老臣,全是一帮书生,最终龙椅易手。
唐太宗干这事的原因,其实和两位陛下同出一辙。
李世民的继承人李治也是个懦弱无能的主,起码在李世民眼里是这样的,不像他。
而李世民其他的儿子李承乾李泰李恪都像他,英武豪放,可是这几个因为各种原因都不能继承皇位,所以太宗就得给李治打算打算。
尉迟将军肯定是因为兵权问题,虽然说李靖和李勣没有结党,但是能力也很强,不能不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