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2章 三大型号,给基层同志的定心丸(1 / 2)

听过常浩南的发言之后,从员工代表,到与会领导,脸上几乎都闪过了意料之外的神色。</p>

只不过,两拨人意料之外的点不太一样。</p>

领导,以及兄弟单位嘉宾的想法,主要是觉得这帮家伙胆子不小。</p>

实际上,上级已经考虑到了航空动力集团作为一个全新组建的企业,大部分领导班子成员也都缺乏大型组织管理经验,并没有在“九五”计划的框架内设定硬性的发展目标——</p>

哪怕集团下属的大部分厂所都是过去就存在的,但组织架构变动放在任何年代都是个非常麻烦的活,不可能说集团今天挂了牌,明天就能按照跟过去相同的效率运转起来。</p>

而且,目前集团下属的绝大多数力量也都被集中在涡扇10这个项目里脱不开身。</p>

因此,这三个型号的发展方向其实属于集团内部决定。</p>

换句话说是自己给自己上的强度。</p>

就连丁高恒此前都不知道。</p>

虽然常浩南在发言中并没有保证任何时间表,甚至没有提到具体的型号名称,但既然在这种正式场合说出来了,那就相当于是划下了道道。</p>

尤其以后有领导来视察的时候,如果问起来你们之前说的那三个型号发展状况如何,你要是答曰完全没动作,那就多少有些说不过去了。</p>

而对于员工,尤其是一线技术人员代表来说,感觉则更多是惊喜。</p>

五大总公司如今都已经改制完成,只有航空系统的情况最为特殊。</p>

新诞生的两个集团虽然在架构上算是对等的一分为二,但只要是长期在总公司年代工作过的老职工都会清楚,航发体系的单位在投入、营收能力和待遇方面都远低于主机单位,除了最近两年的606所和黎明厂情况稍好,其余的基本也就是个温饱水平。</p>

这还是在集团内部存在财政转移的情况下。</p>

现在航发系统独立出来,对领导们来说自然是个提高个人地位、扩大施展舞台的好机会。</p>

但对于下面干活的人来说,却是担忧大过欣喜的。</p>

总公司改制之后,集团原则上需要自负盈亏。</p>

虽说国家不可能真的坐视这么大个军工集团垮了,肯定会给予必要的支持,但这对于普通职工来说并不能带来什么安全感——</p>

你说铁饭碗?</p>

1999年这会,大下岗的阴影可是还笼罩在脑袋顶上呢。</p>

万一来个降本增效怎么办?</p>

就算不下岗,还能不能维持原来的待遇?</p>

尤其是,涡扇10项目进展过分顺利,项目研发工作眼瞅着就要结束了,之前借调到盛京那边的一部分人员马上就要回到自己的原单位。</p>

对于他们来说,要是回去之后手里没了项目,那就只能按级别领个基本工资。</p>

相当于少了一份补贴。</p>

而且还是占到收入一半以上的补贴。</p>

这么大的落差,不光是心理上很难接受。</p>

更主要的是这些年大下岗,很多原本的双职工家庭现在只剩下一个顶梁柱,在物质上也很难维持一家人的生活。</p>

人心一旦开始浮动,再想要压下去,可就难了。</p>

而这个时候,常浩南在台上宣布的三个新项目,就恰好起到了一个定心丸的作用——</p>

虽然集团的架子是新搭建起来的,底子和资源都不太够,但前途肯定是光明的。</p>

船用燃机,根据涡喷14航改燃的经验,肯定会继续留在盛京。</p>

涡轴/涡桨发动机,基本只有株洲有过相关经验,因此那个1600kw涡轴发动机,最后大概率会落到他们手里。</p>

至于大涵道比涡扇,尽管用的也是涡扇10的核心机,但考虑到目前也只有镐京方面曾仿制,或许可证生产过大中涵道比发动机,因此最有可能竞争成功。</p>

当然,航发集团下面的二级厂所远远不止这几家,但其余的如蓉发、贵发这些,多数是当年三线建设时期产生的历史遗留问题,属于几个大型厂所的备份,研发能力和规模都不足,不过从好的方面考虑也比较好养活,跟原单位本来就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属于别人吃到肉,他们就能喝到汤。</p>

比如涡喷13整机,以及部分涡喷14零部件的生产,就已经被委托给了黎阳集团,而目前正在进行的D436发动机国产化项目,也有一些如发动机托架、吊舱之类的附属件被分配给了蓉城420厂生产。</p>

还有一部分是624所那样为整个集团服务的,任何一个兄弟单位的项目都离不开他们的参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