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3章 有人上赶着要跳坑?(1 / 2)

系卓尔公司,世界第二大海洋石油/天然气钻井装备运营公司。</p>

算是海洋油气领域,尤其是寒带海洋油气领域的顶级巨无霸。</p>

如果真能从对方手里拿下这笔14亿美元的大单,那对于在这个领域初出茅庐的沪东厂,乃至对于整个华夏造船业来说,都会是个巨大的利好消息。</p>

但问题在于,这个系卓尔集团,绝对不是個省油的灯。</p>

他们的经典套路是,先通过几家不同的子公司,分别下几笔总额巨大的订单,并以此为筹码要求降低首付款的比例。</p>

等到订单快要完成的时候,再突然以破产保护或者其他原因取消其中一部分。</p>

这种巨额订单即将完成的最后阶段,本来就是乙方资金链最为脆弱的时候,又突然损失一笔大单,基本都要陷入困难,甚至直接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p>

而没被取消的那一部分也会因此而延迟交付。</p>

于是就产生了高额的违约金。</p>

对于乙方来说,唯一的出路就是低价把手头马上完工,却被取消了订单的产品给转手出去。</p>

但问题是,适用寒带水域的海洋油气设备,本身应用面就及其狭窄,兜兜转转,几乎不可能避开系卓尔公司。</p>

这个时候,他们的另外一家子公司就会把这笔订单用超低价吃下来,实现一鱼多吃。</p>

如果算上前面提到的违约金,很多时候都能白嫖一批设备。</p>

甚至船厂还要倒贴。</p>

至于你说提交仲裁?</p>

不存在的。</p>

合同里面都会规定,争议仲裁会在买方国家,也就是挪威进行。</p>

结果么……想都不用想。</p>

“法律条文的最终解释权在我这儿”了解一下?</p>

总之,全世界能数上号的海洋装备制造商,几乎都被他们给坑过。</p>

前世的大船海工,就被这么一套组合拳打到直接破产。</p>

要不是有国资委兜底,恐怕后面还会借着低价收购资产再进行重组的连招。</p>

常浩南飞速把手中的资料文本翻到后面,果然在不起眼的备注条款中看到了“如果发生争议,仲裁应在甲方国内进行”的条款。</p>

那就没什么好纠结的了。</p>

这个时候,旁边的李忠毅见到常浩南停下动作,也紧跟着开口道:</p>

“浩南同志,这……总得给沪东厂那边一个合适的理由吧?”</p>

这年头,国内对于这些西方企业还没有特别强的戒备心,只能说契约精神这套东西的洗脑效果还是挺厉害的。</p>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才2001年,离大船海工那事确实还早着呢,所以常浩南也没办法拿清朝的剑去斩明朝的官。</p>

好在系卓尔公司哪怕在欧洲也可谓劣迹斑斑,所以并不难找到一些有力论据:</p>

“这个合同甲方背后的系卓尔公司,就是几年前通过合同欺诈,骗黑海造船厂把乌里扬诺夫斯克号拆掉的那家挪威企业。”</p>

“之前老吴跟我讲过这个事,说他们的老板叫约翰·弗雷德里克森,号称挪威船王,当年就是靠这套手段发的家。”</p>

“所以说,跟系卓尔公司的生意,虽然不是说一定不能做,但必须得提高一万个小心,像这个合同里面,只有10%预付款,而且一旦发生争端还要在甲方国内进行,明摆着就是来薅羊毛的。”</p>

这一番解释,突出一个真真假假。</p>

吴懿范确实和常浩南聊起来过乌里扬诺夫斯克号的事情,但至于其中到底有没有提到过弗雷德里克森……</p>

恐怕连前者自己都忘了。</p>

但常浩南说的这件事绝对是真的。</p>

所以,倒也就这么顺理成章地说服了丁高恒和李忠毅。</p>

当然,这里面也有很主要的原因是,常浩南过去表现出的预见性。</p>

要是换个人在这,哪怕说一样的话,也未必就能这么轻松。</p>

……</p>

被这么个事打断了一轮之后,常浩南也反应过来,自己这段时间一直都呆在五环以外的那个新实验室里面。</p>

那地方虽然是提前投入使用了,但其实还没正式注册,所以像对外写的联系方式,还有实验室的几名行政人员,其实都还在京航老校区那边。</p>

不了解情况的话,确实不太容易找到他人。</p>

想到这里,常浩南在离开科工委之后没有马上回家,而是特地回了一趟学校。</p>

结果,刚到办公室门口,就正好碰到了急匆匆跑上楼梯的王杰。</p>

“常教授……”</p>

王杰的呼吸相当急促,脸上头上也都是汗水,显然来得相当匆忙。</p>

“王杰?”</p>

常浩南打开办公室门,示意对方跟自己进去:</p>

“我不是跟你们说八月下旬可以放半个月假,到九月份再返岗么,怎么跑到学校来了?”</p>

他说着打开空调,又从旁边的纸箱里掏出一瓶水递给王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