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河北叛乱(1)——燕赵惊变(1 / 2)

巍巍大唐:开国正文第十三章河北叛乱——燕赵惊变唐武德四年,公元62年,在经过长达十个月的浴血奋战后,王世充、窦建德两大中原地区的强敌,终于被李世民率军一举歼灭,洛阳随即也被唐军攻克。至此,唐王朝正式入主中原,取得了唐初统一战争关键一战的胜利。对于李唐王朝而言,一统天下,似乎指日可待。

洛阳之战的胜利,也让唐高祖李渊无比兴奋。在李渊看来,从今往后,再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大唐一统天下的步伐。然而,事情并没有如唐高祖所愿,意外终究还是发生了,令李唐王朝猝不及防。

就在王世充、窦建德双双落败之际,一股新的反叛势力,却在蠢蠢欲动,向唐朝发起了挑战。并且,这支反叛力量,在仅仅半年的时间里,迅速席卷河北大片地区,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武装叛乱。

不得不说,这场叛乱,使得唐王朝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不仅令河北险些丢失,而且,在平叛的过程中,不少唐朝的开国大将、李氏宗亲,也为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最后,唐朝历经两次平叛战争,秦王李世民、太子李建成先后领兵出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将叛乱平息,重新收复河北之地。

那么,风平浪静的河北地区,为什么会突生变故,爆发如此严重的军事叛乱面对突如其来的河北叛乱,李唐王朝又将如何部署平叛在唐军平叛的过程中,又遇到了哪些鲜为人知的艰难险阻

关于河北叛乱的来龙去脉,以及这场武装叛乱的直接诱因,必须要从唐高祖李渊对王世充、窦建德的处置说起。

武德四年七月初九,李世民率领大军,凯旋而归,班师回朝。入城之时,李世民举行了正规的献捷仪式,将俘虏的郑帝王世充、夏王窦建德二人,献于太庙,等待父亲李渊的处置。

王世充和窦建德,这两个人身份极其重要。毕竟,王世充、窦建德曾经是郑、夏两国的最高首脑,李世民不好私下处置,还是押回长安,交由父皇圣裁。那么,唐高祖李渊究竟会如何处置这两位大唐昔日的劲敌呢

事实上,洛阳之战收官,特别是李世民班师凯旋后,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就自动摆在了李渊面前,那就是如何处置王世充与窦建德。处置王、窦二人,关系到许许多多错综复杂的善后事宜。这个问题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引起大乱子。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唐高祖最终决定,将窦建德斩首,将王世充流放。同样都曾经是一方枭雄,与李唐王朝为敌,为什么唐高祖李渊的处置,会有如此大的差别,一个斩首,一个流放

对于王世充和窦建德的不同处置,李渊有着不同的思考。首先,来看唐高祖为什么要杀掉窦建德。原因非常简单,窦建德在河北根基深厚,深孚民望,这是唐王朝自始至终的一个潜在威胁。

起初,窦建德被俘之时,原本以为,凭借自己在河北的威望,李唐便不敢拿自己怎么样,从而变成自己的一道保命符。可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窦建德算错了。正因如此,唐高祖才觉得,窦建德非死不可。因为,唐高祖始终记得李密叛唐的前车之鉴,为了维护大唐的统治,李渊绝不能让窦建德变成第二个李密,只有从上彻底消灭他。

相比于窦建德的深得民心,王世充的情况,则大不相同。由于王世充执政期间,倒行逆施,杀伐异己,致使其统治集团内部怨声载道,分崩离析,最终使他沦落到孤家寡人的地步。所以,在唐高祖看来,王世充这样的人活着,即使将来死灰复燃,对唐朝的威胁也不是很大。

并且,王世充刚被押到长安的时候,唐高祖当面斥责他的种种罪行。此时此刻,王世充为了保命,立刻软了下来,连连求饶。王世充对高祖说,秦王李世民曾经许诺他,保他不死:“臣罪固当诛,然秦王许臣不死。”看到王世充主动服软,李渊干脆顺水推舟,反正他现在已经一败涂地,倒不如就让他苟延残喘地活着。

于是,下定决心后,武德四年七月十一日,唐高祖李渊作出最后裁决,下诏免除王世充的死罪,贬为庶人,与其兄弟子侄流放蜀地,任由他们自生自灭。与此同时,窦建德被斩首于闹市。就这样,两位曾经在隋末唐初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相继落下帷幕收场,一个成了刀下鬼,一个流放蜀地。

虽然,唐高祖宽赦了王世充的死罪,只是将他流放。可是,到头来,王世充还是没有逃过身首异处的下场。正所谓,天道轮回,报应不爽。王世充过去犯下的滔天罪行,欠下的一笔笔血债,终究会让他付出代价,而且是生命的代价。

唐高祖李渊宽赦了王世充的死罪,将他判为流放,并没有让他马上启程,而是将王世充及其兄弟子侄,暂时安置于雍州廨舍,准备押往蜀地。就在王世充庆幸自己捡回一条命时,死神却悄悄向他逼近。

有一天,门外忽然有人宣称,朝廷下达敕书,令王世充出门接旨。王世充以为是唐高祖又有新的旨意,丝毫没有防备,与兄长王世恽一起出门听宣。想不到,来人并不是朝廷的特使,而是几个彪形大汉,看到王世充兄弟迎面出来,二话不说,纷纷亮出怀中利刃,一拥而上,将王世充、王世恽兄弟当场杀死。

杀死王世充的人,不是别人,正是王世充的仇家——独孤机之子定州独孤修德兄弟。前文说过,武德二年,独孤机等人曾经计划铲除王世充,可惜走漏了风声,王世充先发制人,先下手为强,杀害了独孤机等人。所以,独孤修德与王世充是有着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现如今,风水轮流转,王世充虎落平阳,独孤修德为父报仇,亲手手刃了王世充。

王世充当众横死,正好了却了唐高祖的一块心病。事实上,李渊也不想让王世充活着,只不过碍于情势,才退而求其次,判其流放。但是,唐高祖始终如鲠在喉。谁料,独孤修德为父报仇,当众杀死王世充,恰恰帮唐高祖解决了这一难题。因此,事后,唐高祖并没有追究独孤修德当众杀人之罪,只是将他处以免官的惩戒。

毫无疑问,王世充之死,完全是他咎由自取,罪有应得。这位曾经虎视中原,叱咤风云的枭雄,最终却以这样的方式,终结了自己毁誉参半的一生。对于王世充其人,史书中对他的评价普遍不高,甚至充满了口诛笔伐:

世充奸人,遭逢昏主,上则谀佞诡俗以取荣名,下则强辩饰非以制群论。终行篡逆,自恣陆梁,安忍杀人,矫情驭众,凡所委任,多是叛亡,出降秦王,不致显戮,其为幸也多矣。

王世充被杀后,其余王家的兄弟子侄,相继在流放蜀地的途中,被唐高祖以谋反罪处死。随着王世充与王氏一族的死于非命,李唐王朝的一大心腹之患,消弭于无形之中,斩草终于除根。

窦建德、王世充先后命丧黄泉,但是,王、窦二人的一些余党,还散落在各地。对于这些人,治书侍御史孙伏伽上疏高祖,希望以宽宏为本,不要继续追究了。最后,唐高祖采纳了孙伏伽的意见:

兵、食可去,信不可去,陛下已赦而复徙之,是自违本心,使臣民何所凭依且世充尚蒙宽宥,况于馀党,所宜纵释。

处置完王世充、窦建德之后,接下来,唐高祖便要努力抚平战争创伤,开展战后的安抚工作。不久,唐军刚刚班师,唐高祖下诏,宣布大赦天下,百姓给复一年,也就是减免百姓一年徭役。

另外,陕、鼎、函、虢、虞、芮六州,因为在战争当中,为大军负责转运粮草物资,居功厥伟;而罗艺管辖的幽州,长期孤悬河朔,抵抗窦建德的进攻,也是非常艰苦。于是,高祖特意下令,这些地方一律减免两年赋税、徭役。并且,战后当地的律令格式,继续沿用隋朝开皇年间的典章制度。

除了推行一系列的惠民政策以外,在经济领域,李唐王朝也进行了适当的币制改革。隋朝建立之后,一直使用的是汉代的五铢钱,没有发行属于自己国家的货币,总是在使用前代的旧币。

尤其到了隋末,战乱不断,狼烟四起,整个国家的货币市场,更是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烂钱、恶钱在市场上泛滥,质地粗糙低劣。甚至,民间不少人,用皮子和糊纸制成钱币,导致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一度苦不堪言。

针对货币市场的混乱状态,唐高祖李渊决定,必须进行适度的调整,改变目前的现状。于是,武德四年,唐王朝发行了一套全新的货币——“开元通宝”,这是继汉代五铢钱后又一套崭新的国有货币。这套货币质地十分精良,“开元通宝”四个字,便是由唐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亲自题写的:

隋末钱币滥薄,至裁皮糊纸为之,民间不胜其弊。至是,初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参,积十钱重一两,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便之。命给事中欧阳询撰其文并书,回环可读。

经过实施安抚百姓、改革币制等惠民政策,大战之后的民生状况,算是初步得到了稳定。不过,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如何管理刚刚归附李唐的中原地区,即河南、河北之地。

这么大的一片地区,总要有人镇守才行。因此,洛阳之战结束后,唐高祖便分派诸将、宗室,前往各地,镇守河南、河北。首先,高祖任命老将屈突通为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镇守洛阳,淮阳王李道玄为洛州总管。二人负责拱卫河南地区,统一在秦王李世民的陕东道行台领导之下。

其次,河北既平,唐高祖又以陈君宾为洺州刺史,将军秦武通率军屯守洺州,分别驻守东方诸州。同时,唐高祖还任命郑善果为慰抚大使,前往河北各州,负责选补山东各州县官吏。

从表面上看,洛阳之战过后,仿佛一切都朝着有利于唐朝的方向发展。如果不出意外,休整一段时间,便要实施一统天下的最后一步,平定江南,实现南北一统,完成全国的统一。但是,平定江南的军事计划,必须要建立在没有意外发生的条件上。所谓节外生枝,意外还是发生了。

李唐王朝统一中原,还不到一年的时间,从河北传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犹如五雷轰顶,打乱了唐王朝原定计划的所有部署,什么消息呢原来,窦建德的许多余党旧部,居然在河北举兵叛乱,拉起了反唐的大旗。

更令唐高祖想不到的是,窦建德旧部起兵作乱,短短半年,战火燃遍河北,李唐王朝险些失去河北,差一点葬送了东征大捷的胜利果实。那么,已经主动归附李唐的河北诸州,为什么会突然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叛乱

其实,河北发生叛乱,且规模大,范围广,绝非偶然,而是事出有因,或者说是多方矛盾爆发的结果。首先,河北叛乱的直接诱因,就是唐朝的地方官吏,对河北的窦建德旧部实行一系列的高压政策。

前文屡次提及,窦建德在河北享有极高的威望。因此,对于窦建德的兵败被擒,命丧长安,他的许多旧部,为此义愤填膺,心中积攒着熊熊怒火,总想为夏王窦建德报仇。一场阴谋,正在悄悄酝酿。

为了替窦建德报仇,这些窦建德的余党、旧部,展开了报复李唐的行动。怎么报复唐朝呢自从窦建德兵败被杀后,他的旧部,纷纷聚集于河北,化整为零,散落在民间,抢夺藏匿了不少财物,并流窜于乡闾之间,横行霸道,为害一方。窦建德旧部的种种行为,严重影响了河北当地的社会治安,搞得人心惶惶,鸡犬不宁。

面对如此棘手的情况,着实令河北的唐朝地方官员,大伤脑筋。明眼人都能看出,这帮夏国余孽,是故意和大唐作对。如果长此以往,任其发展下去,势必会让夏国势力死灰复燃。与其到时候追悔莫及,还不如提前应对,防患于未然。因而,唐朝的地方官吏,决定采取强硬的高压政策,镇压蠢蠢欲动的窦建德余党,消弭隐患。

于是,唐朝地方官吏立即在河北境内,大量追捕窦建德余党,严加搜查,将他们绳之以法。关于如何处置窦建德、王世充余党,唐高祖早有指示,尽量以安抚、宽容为主,不要搞得满城风雨。

然而,留守河北的李唐地方官员,显然没有很好地贯彻皇帝的指示,不仅没能怀柔安抚,反而严酷镇压。纵使窦建德的旧部为非作歹,刻意挑衅,也要讲究合适的策略。这样一来,恰恰激化了双方矛盾。唐廷方面的大量追捕,使得许多窦建德的余党,开始惶惶不安,四处逃窜,心中更是加深了对李唐的憎恨。

由于窦建德余党的蠢蠢欲动,出于稳定河北局势的需要,当地的唐朝官员,实施了简单粗暴的高压政策,大张旗鼓地搜查与围捕,搞得许多夏国旧部人心不安,群情激愤。山雨欲来风满楼,这种不满、愤怒、仇恨的情绪,一旦积压到某种不能承受的限度,就会如同火山爆发,全部被释放出来。

终于,这个火药桶,还是被点燃了。对于唐朝的一系列军事化管理,不少窦建德旧部,开始躁动起来。他们觉得,李唐逼人太甚,简直不给我们活路,与其沦为案板上的鱼肉,倒不如直接反了。从此刻起,窦建德旧部中的一些人,开始私下密谋起事,打算时机一到,就立刻重树旗帜,兴兵反唐,恢复大夏政权在河北的统治。

很快,有两个人率先跳了出来,主动提出起兵反唐,谁呢窦建德的两员旧将:高雅贤、王小胡。他们两个人,原本家在洺州,结果却遭到了当地唐朝官吏的围捕。为了躲避官吏的搜捕,高雅贤、王小胡二人,只得背井离乡,离开家乡洺州,逃亡至贝州。高、王二人来到贝州,揭开了河北叛乱的序幕。

高雅贤、王小胡刚来到贝州,恰恰这个时候,唐高祖李渊下令,征召贝州的窦建德故将范愿、董康买、曹湛以及高雅贤等人,前往长安。众人聚集在一起,商量对策。他们一致认为,李渊没安好心,征召夏国旧将入京,只怕是请君入瓮之计,要将众人一网打尽,与其等死,不如奋力一搏:

王世充以洛阳降唐,其将相大臣段达、单雄信等皆夷灭;吾属至长安,必不免矣。吾属自十年以来,身经百战,当死久矣,今何惜馀生,不以之立事。且夏王得淮安王,遇以客礼,唐得夏王即杀之。吾属皆为夏王所厚,今不为之报仇,将无以见天下之士!

从窦建德旧将密谋的一番话,能够得出两个结论。首先,他们以王世充君臣的下场为前车之鉴。洛阳之战,王世充一败涂地,向李世民投降,献出洛阳城。随后,大批洛阳的文武百官,与王世充一起投降李唐。结果,王世充麾下的主要将相段达、单雄信等人,被相继处死。就连王世充,也在流放途中死于非命。

有王世充君臣横死的教训,这些夏国旧将,对李唐王朝充满了不信任。在他们眼中,长安就是龙潭虎穴,一旦去了,便成了待宰的羔羊。所以,从自身安全的角度,长安也是万万不能去的。

其次,夏国旧将指出了一个非常犀利的问题,李唐无情无义,作为夏王窦建德的旧部,我们要为夏王报仇。不难看出,窦建德的被杀,对于唐王朝而言,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副作用,形成了一连串的恶性循环。

应该说,唐高祖李渊执意处死窦建德,无疑是政治上的一项重大失误。窦建德之死,激起了河北旧部的公愤。想当初,窦建德攻打唐朝潼关以东地区,俘虏了唐高祖李渊的堂弟淮安王李神通。可是,窦建德并没有杀掉淮安王李神通,反而对他以礼相待。如今,窦建德兵败被擒,却被唐朝痛下杀手。因此,夏国旧将认为,李唐蛇蝎心肠,残忍狠毒,毫无人道主义可言。

的确,处死窦建德,是李唐王朝的失策之处。前文说过,窦建德为人宽厚,体恤百姓,从善如流,深受河北军民的爱戴与拥护。在河北地区,窦建德具有至高无上的威望。与王世充截然不同,史书中对他的评价,还是相当不错的:

建德义伏乡闾,盗据河朔,抚驭士卒,招集贤良。中绝世充,终斩化及,不杀徐盖,生还神通,沉机英断,靡不有初。及宋正本、王伏宝被谗见害,凌敬、曹氏陈谋不行,遂至亡灭,鲜克有终矣。然天命有归,人谋不及。

正因如此,当听闻窦建德之死的消息时,河北地区的老百姓,还是感到非常悲伤,如丧考妣。甚至到了中晚唐时期,河北一带,依然有祭祀窦建德的民俗。关于这一点,唐人殷侔撰写的《窦建德碑》,有着准确的记述:

唯夏氏为国,知义而尚仁,贵忠而爱贤,无暴虐及民,无淫凶于己,故兵所加而胜,令所到而服。……自建德亡,距今已久远,山东河北之人,或尚谈其事,且为之祀。知其名不可灭,而及人者存也。

倘若当初,李渊能够刀下留人,保住窦建德的性命,利用窦建德的政治影响力,招抚河北各部。或许,效果会大不一样,河北的局势,可能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唐高祖之所以坚决处死窦建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了先前李密叛唐的影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绝不能留下隐患。

于是,窦建德曾经的许多旧部,通过窦建德在河北军民中的崇高威望,以及为窦建德报仇的心态,大肆煽动舆论,上蹿下跳,密谋叛乱,只等万事俱备之后,便揭竿而起,正式与李唐开战。

既然决定起兵造反,当务之急,就要解决首领人选问题,必须要让一个有能力的人站出来,挑这个头。那么,让谁出来挑头呢思来想去,他们打算用一种方式决定:占卜。经过占卜,得出了一个结论,只要让一个刘姓之人领导众人,则大事可成。所以,他们第一个想到的人,正是窦建德的旧将刘雅。

随后,众人找到刘雅,将谋反的计划和盘托出,希望刘雅可以出任起义军的首领。没想到,刘雅断然拒绝,这可是抄家灭门的谋逆之罪,他可不想为此丢了性命,说道:“天下适安定,吾将老于耕桑,不愿复起兵!”看到刘雅这么不配合,众人勃然大怒,又担心刘雅向唐廷告密,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便将刘雅杀死灭口。

杀掉刘雅后,很快,又有一个刘姓之人,浮现在众人的脑海之中,谁呢汉东公刘黑闼。那么,这个汉东公刘黑闼是何许人也为什么众人会看中他呢老实讲,在夏国诸将当中,刘黑闼的确非常出类拔萃。

刘黑闼,贝州漳南县人,与窦建德是同乡。根据史书记载,刘黑闼年轻时,狡诈蛮横,嗜酒好赌,不治产业。因此,刘黑闼家境贫寒,经常要依靠窦建德的资助度日。

后来,隋末战乱,刘黑闼投奔了农民起义军首领郝孝德,不久加入瓦岗军,被李密任命为裨将。可是,好景不长,洛阳北邙山之战,瓦岗军大败,刘黑闼被王世充俘虏。王世充素来听闻刘黑闼勇猛善战,便对他委以重任,拜为骑将,率兵驻守新乡。

虽然,王世充对刘黑闼给予高官厚禄。但是,刘黑闼一直瞧不起王世充,耻于在其麾下效命。不久,趁王世充不备,刘黑闼公然率部,逃回河北,投奔自己的同乡好友夏王窦建德。看到刘黑闼率部来投,窦建德大喜过望,任命他为将军,封汉东郡公,并且命刘黑闼率领军队,东西袭击。

刘黑闼投奔窦建德后,经常率军冲锋陷阵。而且,刘黑闼本人也足智多谋,对各路敌军的虚实,了如指掌。譬如,每次打仗之前,刘黑闼必派斥候侦察,有时还深入敌后,实地考察,再发起突袭。故而,刘黑闼每战总能大获全胜,军中之人都称他神勇异常,是夏军中的第一名将:

黑闼既遍游诸贼,善观时变,素骁勇,多奸诈。建德有所经略,必令专知斥候,常间入敌中觇视虚实,或出其不意,乘机奋击,多所克获,军中号为神勇。

武德四年五月,虎牢关之战,窦建德兵败被擒,夏国灭亡。刘黑闼被迫解甲归田,藏匿于漳南老家,每天以种菜为生,闭门不出。实际上,刘黑闼也是在暂时蛰伏,等待时机。

终于,有人找到刘黑闼了。夏国旧将杀死刘雅后,自然想起了隐居在家的刘黑闼。由于刘黑闼之前的经历,众人一致认为,他是反唐领袖的不二人选。最先推举刘黑闼为主公的人,正是窦建德旧部中的范愿,他对大家说:

汉东公刘黑闼果敢多奇略,宽仁容众,恩结于士卒,吾久常闻刘氏当有王者,今举大事,欲收夏王之众,非其人莫可。

听了范愿的提议,众人纷纷表示赞同,如果一定要让刘氏为王,刘黑闼实至名归。打定主意后,众人一起前往,拜谒刘黑闼。当时,刘黑闼正在田间种菜,众人来到之后,据实相告,说明来意。结果,刘黑闼没有像刘雅那样不识抬举,而是欣然接受。刘黑闼蛰伏了这么长时间,就是在等待这一刻。

然后,刘黑闼宰杀了自家的耕牛,置酒宴请夏国诸将。在酒宴上,刘黑闼当场拍板,定下了反叛李唐的大计。至于刘黑闼,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叛军首领。很快,刘黑闼纠集了一百余人,准备发难。

武德四年七月十九日,趁着唐军不备,刘黑闼率领叛军,迅速袭占了漳南县城。至此,河北叛乱,正式开始了。一场威胁李唐中原之主地位的军事浩劫,如同狂风暴雨般,席卷而来!

唐朝建国之后,为了应对随时突发的军事危机,唐王朝实行了一种军事制度,于各道设置行台尚书省,无事则中止。设置行台尚书省,仅仅是一个临时性的军事机构,用于解决紧急军情。

当得知刘黑闼起兵作乱的消息后,李唐朝廷立即在洺州设置山东道行台,魏、冀、定、沧四州,并置总管府,由淮安王李神通出任山东道行台右仆射,负责指挥河北唐军各部,围剿刘黑闼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