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二章 黄河改道山东(2 / 2)

从前明弘治年间开始,明廷不断尝试治理黄河,但始终掣肘于大运河漕运。</p>

所有治河官员只能采取消极手段,修筑越来越多的河堤,把整个黄淮水道都围堵起来。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黄河、准河、运河交汇的清口大量淤堵,并最终汇入洪怿湖。</p>

洪泽湖原本只是多个小型湖泊沼泽聚集地,正是靠着明清两朝不断治水,这才不断扩张。</p>

前明很快发现了这个问题,然后,又在洪泽湖筑堤,人为抬高其水位。意图遏制洪泽湖水扩张的同时,借其湖水来蓄清刷黄,冲刷黄河泥沙,从而起到黄准合流入海的作用。</p>

只可惜,这个法子连后头的满清都没撑住,蓄清刷黄非但刷不动,反而还让洪泽湖湖床被不断抬高,湖面也越来越广阔。</p>

直到康熙年间,漕运被洪泽湖严重堵塞,为了防止北京随时断粮,康熙下旨再度于洪泽湖连修39座堤坝。</p>

康熙十九年,堤坝竣工,洪泽湖水淹没泗州古城。</p>

半个泗州成了洪泽湖的一部分,泗州百姓几乎全灭。</p>

因为满清只负责修河堤,不负责迁走百姓。</p>

现在大明治下的泗州城其实应该叫虹县,唐朝以后这里都是属于宿州辖区。</p>

可笑的是,泗州被洪泽湖淹没,这口天大的黑锅最后被满清给扣在了老朱头上。</p>

朱怡炅问道:“孙卿有何法能够治理黄淮水患?”</p>

既然孙嘉淦这般说了,那肯定是有办法能治理的。</p>

孙嘉淦立刻回答:“第一种,可继续沿用前朝束水攻沙、蓄清刷黄的策略,在水患频发之河段,不断加筑河堤水坝,并开挖引河,疏缓河床压力。”</p>

朱怡炅说道:“此法与孙卿之前所言似乎同出一辙,还是治标不治本啊!”</p>

当然治标不治本,因为这是满清两百年用的治水法子,都是将错就错,尽可能维持住漕运不被破坏而已。</p>

历史上,孙嘉淦治水同样也是保障漕运为要,这属于明清两朝的政治正确,与才能无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