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汉有些尴尬:“现下线膛枪基本全靠工匠手工勾膛线,虽然我们采取了双重枪管勾线,提高了效率,却还是需要经验丰富之工匠,寻常学徒很难胜任,因此产量并不高。一名工匠现下一日最多只能制成两三把线膛枪,而南京军器局只有不过十数人工匠能够胜任此职责。”</p>
军器局早就采取了流水线生产,无论火铳、火炮产量都得到了极大提升。而一个经验丰富的工匠一天只能制作最多三把线膛枪,这还是在于军器局采用了特殊方法,即两根枪管复用,在薄枪管勾膛线,再把厚枪管套进去。</p>
因为枪管越薄,膛线勾起来难度系数越低,这也是后世红色军队的土法造枪。</p>
不过,即便如此,偌大的南京军器局单日线膛枪产量也不过三十把。</p>
看来,还是得指望黄五那边的蒸汽机,不说开启工业革命,至少也要先搞出工业车床勾膛线。</p>
虽然这种工业车床勾的膛线,成功率更低,但胜在效率远胜人工。</p>
朱怡炅微微点头:“一日三十把,一月也有快一千把了,而且可以边勾边教导一些聪明的学徒,再立出奖项,只要能学会勾膛线,就可以晋级正式工匠。这线膛枪生产出来,优先配给龙骑兵,等龙骑兵列装完毕,再配给各军火铳营。”</p>
“老臣遵旨。”李老汉拱手应道。</p>
龙骑兵作为这个时代的王牌陆军兵种,肯定还是要有资源倾斜的。</p>
等这些线膛枪能列装全军,起码也需要几年时间,而且就算列装了,也还要重新训练阵型。</p>
朱怡炅又问:“对了,这火铳炸膛、哑火的难题,李卿可曾有改进的法子?”</p>
李老汉摇头:“臣尝试过各种办法,燧发枪哑火问题依旧还是难以解决,还请陛下能够再给臣一些时间。”</p>
用燧石作为击发装置的燧发枪,要减少哑火率真的太难了,基本只能靠技术上的突破。</p>
朱怡炅点头:“李卿不必着急,朕只是随口一问,凡事慢慢来,过犹不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