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九道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拱了拱手,抛出了另外一个问题:“所谓孝廉,是以孝为推举贤才的标准,但是,孝不一定贤,敢问王大人,可是如此??”
王善泉脸色一变:“所以,李大人的意思是??”
李九道笑道:“在下的意思,是通过考校的方式选拔贤才。不管考生是寒门子弟,亦或者是豪门子弟,只要他们品学兼优,便可通过文试成为一方官员,只要他们武艺出众,便可从军为国立功。”
“如此一来,寒门子弟所说的不公平便不存在。”
“如此一来,也不会埋没因为推恩令而不能居于高位的氏族优秀子弟。”
“也就是说,从今往后,我大秦的选举官员、将领的制度,是以才,而不是以身份。”
“不可。”王善泉道:“如此一来,若有人品行不端,但身负才学,难道我们还要任用不成??”
“呵呵。”
李九道淡然一笑,“这就是吏部尚书苏大人和吏部各位大人的事情了,应不应该任职,任何职位,由吏部审核,报由陛下批准后任免。”
听闻此言,礼部尚书苏沫的嘴角滑过一丝笑容。
修改恩荫制为推恩令,推行科举制度,都是削弱世家豪族的方法,这对苏家来说,没有任何的好处。
按照苏沫原先的想法,肯定是不乐意的。
别说是苏沫,苏玄策、陈青山等人的心里,也有些隐隐的不快。
但是,若正如李九道所言,官员的任免,依然由礼部尚书(苏沫)说了算,那即便是最后要报给皇帝,也是可以接受的。
毕竟,要报谁,还不是苏沫自己的意思??
对此,李九道自然有自己的想法:选拔官员的任务,虽然是由苏沫主持,但是,选择吏部尚书的任务,却是由秦宁主持。
可以说,朝堂之上的众人,各有各自的算计吧~
一切的一切,都是顺势而为。
所以,眼见推恩令和科举制度已经势在必行,苏沫索性站出来,拱手道:“陛下,老臣以为,科举制可行~~”
“……。”王善泉恶狠狠的看了一眼苏沫——该死的苏沫,你是吏部尚书,你当然说可行。
“臣附议。”陈青山。
“臣附议。”王彦。
“臣附议。”郭华。
户部尚书陈青山、兵部尚书王彦和工部尚书郭华几乎在同时间站了出来。
大佬们都同意了,小喽啰们自然是跟进了。
“臣等附议。”
“……。”
面对多数大臣一边倒的附议,王善泉并不想放弃:“陛下,举孝廉制度已经实施良久,若贸然取缔,怕是会引起世人的不满,也会有损陛下以仁孝治理天下的美名。”
“老臣附议。”
上官鸿也道:“陛下,王大人所言极是,举孝廉制度不可费,不然,会寒了天下孝子之心,想必这也是陛下您不愿意看到的。”
太尉苏玄策和刑部尚书赵敬之也站了出来:“臣附议。”
见状,秦宁自然没理由拒绝,宣布道:“既如此,从今往后,大秦以举孝廉和科技制度并行的取才制度。”
作为大秦帝国的皇帝,秦宁自然是要权衡各方面的利益。至少,在科举制推行的开始阶段,让举孝廉的制度和科举制并行,是最好的选择。
“陛下英明。”群臣集体高喝。
至此,大秦的取才制度被确定了下来。
秦宁道:“李玄,现在……你可以去安抚学子了吗??”
“臣这就去。”李九道行礼过后,快步向着午门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