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吴县繁华,令孙策终生难忘一幕</p>
吴县参差十万人家!</p>
听闻孙策的豪言壮语,以顾雍之气量,亦被震撼的无以复加。</p>
一县十万户,这是当下任何公卿将相都从未设想过的宏伟景象。</p>
但同时他也憧憬的心神俱往,若是果真能如此,拥有十万户人家,则仅这一县便足以支撑整个江东的王霸之基业!</p>
这可是接近六十万人!更经济繁华, 能为募兵制提供大量的财富和兵源。</p>
顾雍立即问道:“将军打算以何施政之法,建此亘古未有之业?”</p>
孙策脸上的从容自信,更让顾雍信服。</p>
没办法,眼界不同,自然也就气度不同。</p>
参差十万户人家,的确是亘古未有, 但后来者那就比比皆是了。</p>
吴县也就是苏州,在大宋仅姑苏城内的人口就有七十二万之多。</p>
一座城市尚且如此, 更何况整个州?</p>
吴县取名为县, 其实面积比大宋一个州还要大,更是接近后世整个苏州市的面积。</p>
后世能养八百多万人,如今没有化肥,但养八十万人总不在话下。</p>
毕竟土地就算再怎么增产,也不至于翻到一亩百石。</p>
所以更关键的还是更在于开发!</p>
孙策斩钉截铁的说道:“以适宜之法允许百姓占田!凡百姓新开荒田,到田曹登记之后,则田永久归百姓所有,前三年免纳赋税。”</p>
“而更重要的一点,土地丢荒三年之后, 百姓耕种三年, 荒地即为百姓所有!”</p>
占田,虽然跟东晋的占田法是同一个名字。</p>
但绝对不是东晋的那套占田制,东晋的那套占田法, 名为占田,实际上应该叫“限制占田法”, 规定了百姓占田的上限一百亩。</p>
孙策引用的还是唐、宋、明三朝的制度,即“农夫不明或先亡,年再三, 则'农神去土附人'”(如果一个田地被他人占用并经营了三年以上,那么占有者就有权利合法地成为该田地的所有者,而原来的田主则失去了该田地的所有权)</p>
他十分正式的对顾雍说道:“命所在长吏谕民,有能广植桑枣、垦辟荒田者,止输旧租;县令佐能招徕劝课,致户口增羡、野无旷土者,议赏!”</p>
止输旧租,也就是暂不征收赋税。</p>
而“户口增羡、野无旷土”,则是孙策豪言壮语的根本保证!</p>
从大宋开始,中原农业发展进入腾飞,人口迅速破亿,依靠的正是这条法令。</p>
孙策也不苛求当今的士大夫,就是大量后世现代人,也是嘴上说着封建小农经济的局限性,可心里想的还是小农平均生产那套。</p>
宁肯所有人限制在十亩地上一样的穷,也不肯高效发展的富。推崇把治下所有百姓,有一户算一户全都锁在几十亩的农田上生产,恪守均田之法,一身文青气息, 幻想小农经济能够一直稳定。</p>
所以当田地分完了, 就一筹莫展了。</p>
所以缺少足够人口去发展工商,工商业怎么也发展不起来。</p>
东方的工业迟迟无法壮大,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种士大夫文青思想的遗毒,推崇天下大同,均田生产,民至死不相往来的小民生活,而他们美其名曰,安居乐业,重农抑商。</p>
这不叫重农,这叫愚昧。真正的重农,是把农田开垦出来,野无旷土;把土地亩产提升上来,解放出大量的人力,发展工业,改善工艺,反过来再推动农业。这才反倒能保证他们幻想的经济稳定,国家安稳,不至于一场天灾就让大量百姓破产,饿殍遍野。</p>
顾雍只感觉大受触动,甚至整个价值观都被改写。</p>
一个知识越贫乏的人,越是拥有一种莫名奇怪的勇气和自豪感,因为知识越贫乏,他所相信的东西就越绝对,他根本没有听过与此相对立的观点。</p>
顾雍今日见到了孙郎所提出的一种与汉室以往保守抑制政策截然相反的进取观念。</p>
他没有第一时间批判孙郎的标新立异,而是认真的思考了起来。</p>
人间的真理就是,越知识丰富的人越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也越能发现、承认与学习别人的优点。</p>
他对比了一下自己以往的认知,不得不承认,孙郎所言,的确是更恢宏壮阔,锐意进取。</p>
孙策从来没有小瞧封建士大夫的想法。</p>
他们只是眼界被限制住了,被《论语》、《孟子》这种春秋经典给禁锢了思想,再加上儒家推崇春秋古制,导致有些人会在看到春秋时因为推行均田制带来的生产力进步,就大为震撼,印象深刻,便以为均田制就在后世也会永远先进。是解决任何时代,一切问题的不二良方。</p>
所以动不动他们就想恢复古制,搞均田生产。好像小农经济,每户人家都守着几十亩田,自给自足,就是最完美的经济模式。比如王莽,他就是完全按照这个套路来的,土地收归国有,禁止交易,天下各户完全平均,绝对公平,哪怕多出来一亩也要分给宗族邻里。</p>
但士大夫们中真正的精英,总是会因势制宜,通过一次次改革,推进制度向不立田制的方向转变,允许土地自由流通。允许有人超越小农经济,有多余的精力,有资本、有人力发展工商。</p>
孙策只是加速了这个进程,把士大夫们经过宋、明两朝改革的最终结果摆在了顾雍这位当今的士大夫面前。</p>
顾雍对比反思了片刻,精神仍在震撼当中,但已经颇为折服,起身拱手说道:“若官府均田,严格分配每户田亩,绝对无法作到野无旷土。将军之法,我不敢断言是否完备。但在恢复生产,安置百姓,开垦新田方面,的确是具有无与伦比优势。”</p>
“我会与长吏一同告谕百姓,劝课农桑,发展垦殖。”</p>
孙策豪气的挥了挥手,说道:“我确信此事在江南必成。但今日说的是桑麻葛苎之事。若吴县野无旷土,顾县君以为如今区区数万亩的桑田、麻田是否还多?”</p>
顾雍面容正色,直接问道:“将军可是有何规划?”</p>
孙策从容笑了起来,给治下百姓施与了这么多的宽容、便利政策,也该展现一下官府的权威与强势了!</p>
“我欲立下律法,凡百姓有田百亩,必须种桑麻十亩!”</p>
种桑或者种麻完全看所在土地究竟适合种什么。</p>
但这条律令必须强制执行。</p>
这是历朝历代都会推行的政令,孙策虽然同样推进,但目的完全不同。</p>
他推进这一条,不是为了像其他朝代一样发展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而是给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提供材料保证。</p>
衣食住行,衣甚至在饮食之前。</p>
只要能把纺织业从家庭手工作坊,推进到后世宋明那种江南专业生产的水准,就能在经济上对北方完成反超。</p>
至于大型纺织工坊的规模化工业生产,一旦形成,那简直是对天下经济的碾压。就说一年生产上千万匹布,拿布当作货币,孙策也能把北方财富收割一空。</p>
不过这个设想有点遥远了,大型纺织工坊要成型,当下条件还欠缺太多。除了大量女工和充足的生产材料,其他的一切都不满足。</p>
孙策其实对预期设的很低,所推行政令能调度起来吴县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即可。别消极怠慢,守着鱼米之乡,却为粮食发愁。</p>
但他实在是太低估诸夏百姓对田地的渴望了。</p>
尤其那些曾经失去田地的客户!</p>
历史上客家人以宗族抱团,为了避免与本地主家激烈争斗,而退到了山区团结开垦。</p>
而在孙策的占田法激励下,这些客户们以乡党和宗族为团体,开始在吴县到处圈地。</p>
他们十分强势,往往数百人,圈地数万亩!任何人只要进入他们圈地的范围耕种,他们就会群体出动,跟对方对持。</p>
这种事每日都会引起纠纷,进而惊动官府。</p>
事实上,这完全是因为客户对土地过度灼热的占有欲导致的。客户群体其实不占理。</p>
但为了争取长吏的支持,客户族长们纷纷立下豪言,这几百顷田,他们势必会在三年内全部开垦出来!田籍可以从现在就开始登记了。在田曹帐簿上,现在就记,这数万亩良田属于他们客户人家。三年后,就可以按照这个土地规模,对他们征税了。</p>
为了造成既定事实,他们当场跟田曹小吏带着宗族子弟对着荒田划分田籍。</p>
而客家人这种过分的贪欲,成功激怒了本地的豪强。</p>
他们有人力,有物力,自然不肯看着膏腴之地都被这些客户抢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