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秋“嗯”了一声,没有接话,他大概能够理解,对于一个大课题组来说,小老板通常都是不太愿意在自己是通讯作者的文章中挂大老板名字的,因为一旦挂了大老板的名字,就默认这个工作是算在大老板课题组名下的,很难算在自己的头上。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你挂靠在别人名下,就不得不挂别人的名字。
日后如果小老板选择单飞的话,这类带有大老板名字的工作都拿不出手,当然,一作的工作除外,可现在并不是。
这次冯盛东和魏兴思的合作,属于他私下里和其他人的合作,大老板的名字就可挂可不挂,冯盛东就没有带T??nu玩。
这篇NC文章没有T??nu大佬护体,冯盛东在行业内并不出名,第二个审稿人很可能就是先是看了看作者,不是自己熟悉的大佬,然后又看了看理论分析部分,和自己的想法不一致,就直接开喷。
周三早上,许秋收到了冯盛东老师的两个文件,一个是审稿意见答复文件,另一个是修改版的正文草稿文件,他瞄了眼历史时间,是凌晨五点多钟发过来的,换算一下应该是冯盛东那边的晚上十点多。
把两个文件下载到电脑中后,许秋把它们和自己这边的文件进行整合,在这个过程中,许秋发现这篇NC文章对哪怕是助理教授的冯盛东老师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对方的答复文件写的非常上心。
冯盛东基于第二个审稿人提出的几个问题,平均每个问题都回答了300个单词以上,而且还援引了好几篇相关的机理文章,导致整个意见回复文件有3000多个单词,都快赶上一篇Communication文章的正文字数了。
晚上,许秋补充好最后一个实验,完成了正文的全部修改,准备好了最终版的意见答复文件,前往218找魏老师。
魏兴思确认无误后,直接打开编辑发送过来的链接,在网页上提交了文件。
剩下的就交由命运了。
实验相关科研工作就是这样的,并不是实验做好了,文章写出来就完事的,还要得到同行的认可,因此投文章的过程才最为煎熬。
其实,许秋已经足够幸运了。
对于大多数科研工作者来说,都是辛辛苦苦几个月做实验、写文章,投一个二区期刊,苦等一两个月,结果换来一个“建议转投XX四区期刊”的建议,然后换一家接着投,再次被拒,或者建议转投某不知名的新期刊。
那种感觉真的是哔了狗,有些人可能会一怒之下,决定“老子不投了”,但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将就,投个三区、四区的期刊或是《XX学报》之类的中文核心期刊。
周四,光源测试。
这次的有机样品并不算多,只有学姐和学妹各自的新体系,H1x系列以及IDT-T-ICIN系列,加起来只有40多个样品。许秋最近没有新实验,因此没有准备样品。
吴菲菲那边,有两种二维钙钛矿材料,正丁胺和异丁胺体系,她各自准备了3种不同加工条件下的9个样品。
最后,再加上空白基片,一共60多片,测试压力并不大。
这次的队伍更加壮大了,四个人一起去往光源,吴菲菲已经提前参与了安全考核,获得了准入许可。
晚上七点四十多,四人带着样品和工具从实验室出发,先是去超市买了些食物,然后到校门口打车,四个人刚好可以只叫一辆车,就放得下所有人。
很快打上出租车,许秋自觉的进入了副驾驶的位置,系好安全带,三个妹子坐在后排。
半个多小时后,四人到达光源门口,登记个人信息、领取个人辐射计量计、门禁卡,随后一起浩浩荡荡的进入测试大厅,找到BL14B1线站。
说起来,组里有机光伏领域的文章,均在文章末尾致谢部分感谢了魔都光源,其中不乏多篇一区文章,因此申请到了非常多的奖励机时,以至于现在都不需要每年申请四次12小时的低保机时了。
之前组里没文章的时候,都要每年申请低保,不申请或者没申请上的话,就要魏老师想办法PY了,现在有了大量文章,这方面都不用愁了。
开始测试,有机三人组都是光源测试老手了,带上吴菲菲一个萌新,一边教学一边测试,迎刃有余。
中途没有出现什么异常情况,切光、调试也很顺利。
最终,凌晨三点出头,他们就完成了全部测试,并同步做好了所有数据的处理。
这要归功于许秋之前开发出的用MATLAB批量处理图片的方法,光源数据的处理速度大幅度提升,可以做到现场出图。
PS:今天周一加更,还掉了150月票,2000推荐票加更。目前欠更应该是负1000字左右。